浅谈音乐教学的语言艺术

2013-04-29 19:59余庆明
艺术评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音乐教师

摘要:教学中的语言是教师教学离不开的工具,也是一项重要的艺术。音乐教学中注重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艺术完美结合,会收到奇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师 文字语言 无声语言

人类表情达意的交流方式包罗万象。自从人类种族形成一定模式的交流语言雏形后,语言的交流是首选,因为语言是人们谈情说爱,交流学习最直接、明了的工具。对音乐教师而言,组织教学的言语是教师与学生教及学的枢纽,也好比一座桥梁,它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融、互相完善的效果。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由于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它与语言的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却天差地别,以致音乐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缔造音乐艺术的基础,是创造音乐灵魂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的现代化教学中,这两种法宝是人类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一名万人迷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要简洁明晰、富有感染力、力求做到说理头头是道,叙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并富于幽默感。教师组织教学,展开教学,结束教学的语言就如串串珍珠的引线,它独具一格和匠心独运使之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并在取得优异教学效果中占重要地位。

(一)简洁明晰性原则:做一名出色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能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再有能用简洁明晰的教学语言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带来完美的听觉享受,它会像甘露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人格魅力提升了,从而也把学生引入到妙趣横生,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课应该准确地运用音乐语言表述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审美能力随着其成长与日俱增的,教师在教学的是非上不能用过多的文字语言诠释音乐作品。当学生有似是而非的看法时,教师准确地演唱,娴熟地弹奏就可以使他们听得明白真切、不含糊。

(二)情感性原则: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沒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就是失败的教学。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通过教师音调的高低、大小、粗细、刚柔等表情因素体现出语言的总体含义。而这些语言的表情因素源自老师内心油然而生的真情。教师只有深入吃透教材的思想内容,在喜、怒、哀、乐、善恶、美丑等问题面前不矫揉造作,心口不一,而那触景生情,声情并茂的教学必然动之以情,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受到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其效果,不但能使学生从表面上领悟音乐的情感线,而且逐步提高他们从内心上去感受音乐的能力,美化他们的心灵。

(三)诙谐性原则: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半数以上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师如能使上课的语言诙谐、幽默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轻松愉快。笔者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案例:一位音乐老师在上《摇篮曲》,她先故意放声范唱了一遍歌曲,然后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这样唱,小宝宝睡得着吗?”同学们齐声答:“睡不着。”她说:“如果这样唱,小宝宝会突然从摇床里站起来的。”老师的语言逗得学生开怀大笑。学生在教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中接受知识,精神时而紧绷时而放松,有效地刺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激励性原则:以初中学生来说,音乐课无疑是放松自己,尽情表达自己情感的好机会。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但却不敢说出来,表演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中经常使用这样一句话:“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请大胆地演讲出来,教室是你们的舞台。”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心中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并让他们自由地讨论、探究。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畅所欲言。创造每一个让学生表演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二、无声语言的艺术

音乐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而且要有得体的无声语言。所谓教学的无声语言就是教学时的肢体动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身体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能让音乐教学如虎添翼,栩栩如生。

(一)面部表情:我们平素常说某莫教师的教态自然,具有亲和力,就是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作出评价的。教师有条不紊的讲述,配合自然得体的笑容、眼神,必然师生感情交融,尤为亲切。反之,板着脸孔,挤眉溜眼,口出狂言,尽管教师讲得生动感人,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自己的表情,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面部的表情会让学生感受情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在音乐鉴赏课中,当学生正在专心聆听音乐时,教师累赘的解说一定会打破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时教师如果驻足不动,随着此起彼伏的旋律做出都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势必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乐曲有进一步的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绝好帮手。

(二)手势和身体动作: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引用文字语言讲授音乐知识和传情达意,难免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更胜一筹。例如在讲述旋律的上下行、音量大小和音乐作品的地域风格时,往往要借助于手势和身体动作。但手势的使用不能没有节制,每堂课都手舞足蹈,反而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事实上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身体动作都可视为肢体语言。所以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如在学习歌曲《凤阳花鼓》时,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一边歌唱一边敲锣打鼓,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另外,教师要注意举手投足,例如东张西望,看着教案讲课,不停地扶眼镜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振村.教师的体态语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余庆明(1975--),男,福建省龙岩市,学历:本科职称:永定侨育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教师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发展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培训之我见
课改15年山区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浅论高职高专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
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专业技能的构成要素初探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
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策略探究
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