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

2013-04-29 19:09郭贝若
艺术评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

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指导,对芭蕾舞剧的音乐、舞蹈、舞美、舞台布景、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成功的反映了现实生活。本文仅以《红色娘子军》为例,从其全剧创作运用的各种艺术形式,探究中国芭蕾舞剧赖以生存的“中国特色”,为开拓中国芭蕾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 中国芭蕾舞剧 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中国芭蕾艺术事业刚刚起步的特殊年代。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全剧在中国芭蕾创作的现代化、民族化和革命化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文艺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芭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芭蕾舞剧在中国,既不能失去“芭蕾”,更不能迷失“自我”,如何造就“中国特色”,是我国芭蕾舞剧创作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绝不为过。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是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等人集体创作,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管弦乐队演奏,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进行伴唱的。不同于西方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曲相对朴素简单,通俗易懂,旋律亲切动人,民族风韵浓郁,而加以半唱和合唱,突出了中国芭蕾舞剧音乐“革命化、群众化、艺术化”的特征。以旋律来刻画人物是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习惯,也是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色。

全剧的序曲,直接取材于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之后,又不断作为“舞剧主题歌”频繁运用在娘子军集体舞蹈中,时而是乐队演奏,时而是通过合唱表现出来,旋律慷慨激昂,鼓动人心。

剧中女主人公吴清华的主题音乐“清华参军”,建立在小调上,节奏比较自由,是一段性格十分鲜明的音乐。旋律中饱含着绝不屈服和英勇反抗的情绪,表现了吴清华刚烈、率直的个性与品格。剧中男主角洪常青的主题音乐"常青指路",风格特色明显,包含着正义与英雄爱国主义,与他自身的民族英雄气质十分吻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大胆的采用了部分段落载歌载舞的形式,这在西方传统经典芭蕾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而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和推崇。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为开启中国特色芭蕾舞剧的大门,做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二、洋为中用中西璧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芭蕾艺术第一代编导李呈祥、王锡贤、蒋祖慧编创。在创作初期,创作组与主要演员前往红色娘子军诞生地——海南岛亲身体验生活。为了详尽了解当年娘子军的英勇事迹,他们几乎走遍整个海南岛,在椰林寨里,万泉河旁,天涯海角,聆听当年的娘子军老战士讲述烽火年代的艰苦生活和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深刻的体会到当年娘子军连顽强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品格。

剧中女主人公吴清华的人物形象,随着整部舞剧情节跌宕起伏的发展和编导极富特色的动作编创,显示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在第一场中清华从土牢逃出藏于椰林的一段独舞,以中西结合的“足尖弓箭步”亮相,在其进行反抗的双人舞中运用了“串翻身”、“探海翻身”等中国舞技巧与常见的西方芭蕾舞跳跃旋转技巧相结合,突出了吴清华坚韧、勇敢、不畏恶势力的性格;第二场中“清华参军的舞蹈,运用“挥鞭转”等技巧表达了清华参军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西方足尖技巧与中国舞“虎口掌”式结合的毫不做作,反而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主人公澎湃的革命意志,体会到鲜明的人物个性。

剧中男主人公洪常青的人物形象,在造型动作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更具特色。第一场中“常青指路”,采用按掌、踏步、昂首站立的姿态造型,使观众直观的感受到男主人公沉着机智、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第二场中“常青大刀舞”,第四场中“常青独舞”及第五场中“常青独舞”,尤其是在第六场中著名的“常青就义”的舞蹈,大量运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动作元素,如“射燕大跳”、“飞脚”、燕式跳“、小蹦子”、“拉腿蹦子”等,显示了中国革命者的精神气质和革命军人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而运用“平转”、“空转”、“旁腿转”、“凌空跃”等西方芭蕾技巧,使洪常青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得以更充分的展示。編者吸收中国戏曲中“亮相”的手法,使人物形象“动中有静”,极富效果的集中了观者的注意力,渲染了主人公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中,编导运用西方芭蕾与中国民间舞的大胆结合折射出浓郁的海南地方文化特色。如第二场的“五寸刀舞”,刻画了海南赤卫队员火热的革命斗志;第三场中的“黎族舞”,运用海南特有的黎族舞蹈语汇表现了黎族姑娘被压迫的境况;第四场中的“斗笠舞”,表现了父老乡亲慰问红军,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热烈场面。这几段舞蹈,伴随整部舞剧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既不失芭蕾艺术表演的精髓,又洋溢着中国民族舞的气派,彼此融会贯通,减弱了西方芭蕾的程式化特点,增添了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和色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编排,大量运用了西方传统芭蕾艺术的足尖及原有的跳、转、翻技巧,其基本动作要求人保持着传统芭蕾的“开、绷、直

立”的审美特点。但编导根据“中国特色”的审美要求,结合舞剧新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突破了原有的芭蕾舞程式化造型,打破了西方芭蕾传统的高贵、典雅的特点,将洋为中用和学以致用相结合,展示了中国芭蕾舞剧独有的魅力,开创了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全新视角。

三、匠心独具气吞山河

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在音乐和舞蹈语汇上打造了极具特色的东方芭蕾模式,其在舞美设计上更是独具匠心,营造了气吞山河的宏大革命场景。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场景设计采用了中国戏剧的舞台美术形式,椰林寨、根据地、万泉河等场景转换,使观众紧随其后,进入到特定的戏剧事态中。

全剧框架按照符合剧情需要的舞段进行无惧框架构建,区别于西方“双人舞”为主体的结构模式,采用了大段的群舞舞段,准确的诠释了革命战争背景下全民抗战的雄伟场景,舞段与舞段之间衔接自然,不露痕迹,体现了编导对大型舞剧结构构造高超的驾驭能力。

该剧在舞台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台构图,如第二场清华在舞台中央旋转,其他全体战士和群众围绕成半圆,给人视觉上的凝聚感;再如过场中一排战士们的大跳,给观者带来一股视觉上的纵向冲击感。这些为舞剧特定情节特定场景而设置的舞台构图,对全剧剧情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进作用,创造了意境,烘托并渲染了舞剧气氛。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对娘子军连的女战士的服装设计上,用长袖上衣搭配短裤,在配以腰带、绑腿、军帽、灰色足尖鞋,透露出娘子军英姿飒爽的军人风采,也折射出海南岛较炎热的地域特征,既符合现实生活中海南岛人的生活习惯,又为芭蕾舞腿部脚部的技术运用创造了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众所周知,传统的西方芭蕾舞剧模式,多以歌颂爱情为主题,以双人舞段为主体,主人公形象多是王子与公主,在舞剧表演过程中,特别强调华丽的技巧表演,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完全是个人的技术技巧展示,符合西方芭蕾艺术较程式化和经典化的艺术特征。而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西方的经典芭蕾艺术带入中国,并加以“中国特色”的积极尝试,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以“戏剧性舞剧”的审美形式,采取了中国戏剧惯用的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的结构方式,分场不分幕,剧情一环接一环,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使观者被情节深深吸引,紧随主人公的命运悲、愤、忧、喜,一次次为之震撼和洗礼,这正是中国芭蕾艺术的魅力所在。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芭蕾艺术,从照搬移植西方经典芭蕾舞剧作品走上了独立创作表演的道路。不论是舞剧的音乐,还是舞蹈的编排,亦或是各种舞台艺术形式的运用,都围绕着中国特殊年代中国人民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西方经典的芭蕾艺术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打造了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紧跟时代步伐,既经典又极具突破性的“中国式”民族芭蕾舞剧。以其独特的中国式理念和表达方式,成为世界芭蕾舞剧中的一朵奇葩,造就了中国芭蕾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4]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郭贝若(1988,08.13--),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专业:舞蹈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英国权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剖析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GDP核算方法——中国特色核算与接轨国际计算方法的平衡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