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2013-04-29 00:44
农家书屋 2013年6期
关键词:投毒女童悲剧

投毒悲剧背后的农村失序生态

河北平山县一村庄的两所幼儿园因抢生源产生矛盾,一家幼儿园园长用注射器将毒药注射到酸奶中,将其和拼音本等装在一起,在早晨放到了女童去幼儿园的上学路上,终致两女童误食死亡。

令人悲愤而发指的“幼儿园投毒”悲剧的发生,乍看起来,似乎显得既极端又意外,但是站在更普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我国农村现状的背景下,仅仅将之视为个案,检讨反思仅止于此,显然并不是全部答案。

在我看来,投毒悲剧至少还折射出当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社会生态失序。比如,从教育角度看,它折射出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既单薄贫弱,又极为混乱无序的生态。众所周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龄前的幼儿教育一直都是一个最薄弱的短板,很大比例的农村孩子就读的,常是“无户口”的民办幼儿园;同时农村幼师合格率也极低,如此普遍不合格的幼儿教育背景下,发生“投毒”事件,显然不能说是“纯属偶然”。

进一步看,投毒悲剧也再次折射出农村社会的留守现实。在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背景下,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实际主要由留守者组成,其中最庞大的“留守大军”,正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具体到单个农村家庭,极为普遍的人口结构便是,“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而这种严重失衡的“留守”生态,对于留守的孩子正常生活、健康成长,显然极为不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不仅普遍存在因父母缺位导致的严重教育、心理问题,也普遍存在因监护不力导致的巨大安全问题。

以此为背景,回头再来审视上述“投毒”悲剧中的不幸,是否更应这样假设追问:如果死亡的两个女童有父母在身边监护、接送上幼儿园,而不被留守给老迈的祖辈,误拾误食毒酸奶的可能性是否会大大降低、根本避免?

——张贵峰/来源:潇湘晨报

打击假肉是一门亟须补上的新课

频频发生的假牛羊肉事件惊醒了世人,假肉的存在超过了人们原来的预料。如此,法律法规的制定,食品安全的监管,甚至也包括普通百姓,要尽快补上打击假肉这一课,因为打击假肉将会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新的重点和难点。

补课需要补上法律法规的课。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此解释是我国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法律框架建设上的一大进步,但可惜对假肉这一新的食品安全犯罪类型尚没有明确提及。此解释把食品安全犯罪细化为五类,前四类分别是药物和重金属残留、病死肉、国家禁止生产和销售的肉类和婴幼儿食品不符合要求的,第五类是“其他情形”。按目前的分类,假肉案件只能归入“其他情形”,或者是“散落”于前四种中的一种之中,罪名滞后、罪名不集中、打击不够及时有力是法律法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补课需要补上监管的课。假肉从违法加工环节到餐饮环节,会受到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但这些监管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工作模式上,监管的内容包括肉类新鲜不新鲜、储存得当不得当、来源正当不正当等,却并没有鉴别它们是不是真羊肉或真牛肉的监管内容。据专家介绍,鉴别假肉,莫说普通消费者,就是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如果只是用肉眼看、用鼻子闻,也无法得出结论,只能通过DNA鉴定。如此,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监管手法包括监管仪器,都需要尽快加入鉴别假肉这一新的内容。

补课还需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诚信水准。近些年来,随着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国家整体的道德修养正在不断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小部分群体在为了一己私利做着损害全社会的事情,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提高国人的整体道德素养,形成一个诚信、守约、不做假、不说假话的氛围,让国人特别是商人血液里流淌道德的血液,既是治理假肉问题的道德良药,也是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来源: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投毒女童悲剧
基于样本原生特征的投毒防御方法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猫的悲剧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近视的悲剧
投毒凶手
把投毒看作“开玩笑”是情感荒漠化表现
Kaminsky域名系统缓存投毒防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