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富
摘要:本文以开滦集团为例,从煤矿工资的构成入手,论述三个层面的分工管理,具体阐述了内部分配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煤矿工资管理开滦集团
开滦集团公司的基本工资制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等级工资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演变到了现在的岗位工资制。各种工资制度具有各自的特征,代表了当时的管理理念和认知程度。就目前的岗位工资制而言,共同特征是不论员工年龄的大小和资历的深浅,只要从事相同的工作,其岗位工资就是相同的,充分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时代要求。
1 工资总额的主要构成
1.1 岗位工资。将员工的工种(岗位)划分成24个岗次,每一个岗次里的工种(岗位),其工作量、难易程度等被认为是相同或相近的,赋予相同的工资标准。在排序上,由低到高的各个岗次,通过系数确定工资标准,形成岗位工资序列,成为岗位工资制的核心部分。
1.2 津补贴。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煤矿为了发展,需要从外部引进人才,因而设立了安家费、图书资料费、通讯补贴、创新奖励等;更需要在内部培养人才,因而设立了专业领军人、岗位带头人、首席技师等津贴;另外还有高技能人才津贴、下井费、夜班费等,作为岗位工资制的补充构成成分。
1.3 效益工资。根据超额完成年度利润预算指标的额度,按照一定比例获得,其特征是不论煤矿井型的大小和员工的多少,只要超预算的利润额度相同,获得的效益工资就相同,充分体现了工资分配的经济杠杆作用。
1.4 单项奖励。是对煤矿安全、生产、经营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的奖励,以重点突出为设立原则,以业绩凸显为奖励依据,并设置控制额度。
2 三个层面的分工管理
2.1 按照定员核定预算工资。开滦集团公司实行预算管理,年初由集团公司向各专业化公司下达年度生产经营预算指标,其中的预算工资按照定员人数核定。
2.2 制定预算工资月份使用计划。煤业公司(专业化公司之一)制定年度预算工资分配方案,分别下达给所属各煤矿,由各煤矿分解成月份使用计划。
2.3 实行工资与经营结果挂钩。集团公司对煤业公司、煤业公司对所属各煤矿根据生产经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工资审批,并以季度为核算期,对本季应得和往季已得的效益工资进行结算。
3 内部分配的具体形式
煤矿得到的工资,按照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办法进行内部分配,主要有以下具体形式。
3.1 领导年薪制。煤矿党政班子成员实行年薪制,执行集团公司统一规定的年度基准薪,并根据年度生产经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由煤业公司进行绩效评价,确定年薪总额,通过一次性兑现的方法实现月份预付的多退少补。
3.2 工程承包制。煤矿制定包括工资在内的产品单价,如吨煤单价、进尺单价、单项工程价格等,生产区科对矿承包,矿按单价收购生产区科的产品。
3.3 计件工资制。区科制定工程预算,编排劳动组织,将工程落实到班队。班队实行计件工资制,按照当班完成的合格工程量、工资单价、分配系数,计算出每个员工的应得收入,实行日清日结,当天公布。
3.4 加班工资制。工作日、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加班,分别按岗位工资的1.5、2和3倍支付工资。
3.5 安全结构制。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零伤亡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煤矿建立了安全结构工资制,从工资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资专门用于安全生产,对基层区科进行考核。
3.6 “专款专用”制。下井津贴是给予下井员工的补贴,加班工资是对奉献休息时间员工的补偿,技师津贴由获得资格并被聘任的员工所享有,这些工资和津补贴都具有个性。年功工资虽然人人有份,但工龄的长短又是具有个性的。因此,津补贴、加班工资和年功工资,不纳入到承包总额、计件单价中,也不以任何形式与其它收入捆绑使用。
3.7 单项奖励制。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得到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奖励,本矿认定在煤炭生产、质量管理、科技创新、降本增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一定奖励。
3.8 系数分配制。煤矿的年度预算工资中,沉淀了以前年度所得到的效益工资,其总额多于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加班工资、安全结构工资、津补贴、单项奖励之和,多出部分按照岗次系数对员工进行分配。
3.9 最低工资制。这是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保障其家庭基本生活的必要制度,是规范煤矿管理行为、减少劳动争议的有效规定。具体的执行方法是,当员工在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的劳动时,其收入不低于所在岗位对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不包括各种津补贴、加班工资和年功工资)。
3.10 事先审核制。煤矿把工资分配方案初定以后,通过软件上报煤业公司和集团公司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工资总额是否超出审批额度,以确保总量的可控;员工个人的工资收入是否低于岗位工资或高于规定倍数,以确保保低、封底的可控;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工资是否仅限于退休、死亡、调出企业员工的有关待遇,以确保库外工资的可控。
3.11 银行发放制。审核通过后,煤矿把工资表传给银行,由银行把人民币注入到员工的工资卡里。
参考文献:
[1]陈兰霞.改革工资管理模式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J].价值工程,2010(30).
[2]李颖.我国现代企业工资分配体系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
[3]兰洋.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