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刚
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较强的系统性等特点;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出现厌学、甚至放弃的现象。诸多原因都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应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几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案例2:今天以后的100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引人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讲《极限》时,教师可以解析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的观点来提升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极限的兴趣。学习《等比数列》时,讲述古代印度太子“西拉谟”鼓励军棋发明者的故事,这样以故事索引,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时,接着言归正传,把学生欣然带进“兴趣化学习”之中。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学生能积极思考,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案例1, 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学习时,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Sn的表达式。学生已有的知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1+2+3+…+100=?这是学生小学就已具备的高斯求和知识,学生可以解决。
问题2:能否用上述方法解决等差数列的Sn?从特殊到一般Sn=(a1+an)+(a2+an-1)+…
问题3:(a1+an)=(a2+an-1)=…是否成立?
问题4:按上述匹配法,可分多少组?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后,注意结合n的特值,容易得出:取决于n的奇、偶性。
问题5:从上述结论Sn=(a1+an)*n/2类似于哪个公式?S梯形如何求得?引例中的钢管数如何求得?类似地能否求Sn。──归纳出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倒序相加。
三、把数学融入生活当中
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有机地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发展史和学好数学对将来实现祖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用到数学。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函数的最值时,举这样一个例子:要用铁皮制作一个容积为500升的圆柱形容器,如何选取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能使所用的铁皮最少?又如:在学习解析几何中的椭圆的定义时,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木工师傅是怎样在木板上凿出椭圆形的孔的吗?这些提问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白数学其实与实际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课外的动手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例如笔者在上“函数Y=Asin(ωx+φ)图象的变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函数Y=Asin(ωx+φ)图象的变换”课件,随意的输入数据A、ω、φ,从而得到不同的正、余曲线,通过让学生从解析式和图象的角度自己分析参数A,ω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从感性上加深认识、体会图象的美感,形成视觉冲击,加强教学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对A、ω、φ的控制,为什么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可以互化?”,“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是不是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为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游戏” 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