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最近,朝鲜半岛风波刚刚平息,中印争端边境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又出现紧张局势。2013年4月15日,印度方面宣称,中国士兵“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印度”并搭起帐篷,印度军方随即也在附近搭帐篷,双方形成令世人瞩目的“帐篷对峙”局面。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边防部队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一步。印度外交秘书兰詹·马塔伊召见了中国驻印大使,表示希望立即解决问题,中国军队必须从当前的扎营点撤退。印度军方从附近军区调集一个步兵团到拉达克地区,向中国施压。2013年5月6日,经过双方一番密集但不张扬的沟通与协商后,持续20多天的 “帐篷对峙”以平静的方式告一段落。双方军队同时向后撤退,结束了紧张局势。
藏南领土争端起源于历史上的麦克马洪线,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都有争议地区。此次“帐篷对峙”发生在西段争议区,即阿克赛钦地区周边,战略价值最高。
中印军事对峙已久,并曾于1962年爆发战争,此次局势紧张的原因,看似双方对实际控制区的理解不同。1962年中国军队获胜后于11月退兵回到1959年实际控制线以内,后撤20公里不仅为了缓和局势主动求和,也在战略上造成适合于我军后勤的有益缓冲地带。鉴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特殊环境,包括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当年中方的后勤补给难度比印方大得多。保留在战略上有利的缓冲地带日后解决,而不是把易攻难守的争议地域全部占领是当时的合理选择。
1963年中国撤军之后,双方的仇怨和争端并未消失。对尸体堆成掩体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的印度军方念念不忘,一旦再战一定谋求雪耻复仇。为此,他们积极加强战备,发展武器装备,改进军队编制,增加军事设施和公路机场建设,希望以武力为后盾迫使中国承认久占的既成事实,并不断强调对中方控制地区的主权要求。而近年来中国为了保证已有控制区的安全,通过西部地区以及靠近边境的公路和铁路、机场建设加强战备和训练,在防范印度发起攻击的同时力争在军备上保持优势。可以说,双方都在争夺战略态势的优势局面。
由于边界未定,两国军队驻地防区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巡逻的时候也存在“灰色地带”,控制线也不是双方精确划定首肯的,军人偶尔穿越令对方紧张的“控制线”间隙地带不是没有可能。尽管中印双方已经建立了外交磋商机制,但边境的模糊形势成为引起紧张局势的直接原因。
中印是亚洲大国,同时也都是军事大国和核大国,不宜轻启战端。双方多年来保持了应有的克制,外交磋商和军事对峙的框架一直延续着。外交上,自2003年以来双方已经进行了超过十五次的边界问题会谈,可谓旷日持久,而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才是外交谈判最重要的后盾和筹码。除了可投入的军事力量强弱对比,在边地战略态势上的优劣对比也非常重要。从黄岩礁到钓鱼岛,中国正在海上努力摸索不必开战而占到便宜甚至改变实际掌控形势的战略战术,而且获得了明显成效和经验。
说到这里有人难免会问,在藏南的山区有没有同样的好办法可以不战而胜?进一步假设,如果中印因为受到海上争端的刺激而企图在领土争端中占到更大的便宜会怎么做?那可以选择一个空旷地段,在局部武力占优的情况下向间隙地带做点式推进,以占优势的武力向前进,在有利地形设立新的军事据点,甚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这要以局部阵地周边区域占优的武力(特别是制空权)为后盾,使对方在反应过来之后陷入“打与不打”的被动。因此,这种点式推进也必须兵贵神速。当年中苏珍宝岛战役就是在周边中方铁路交通条件占优的情况下打的,结果也是中国得分。
不用武力开战而收回失地只能靠外交谈判,而外交谈判是艰苦而复杂的,往往长期进行。武力是外交的后盾和筹码,军事上占优的一方能够以最大战略优势迫使对方以“城下之盟”的方式就范,向自己做出最大让步。因此,在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之前,军事上绝不可以轻易放弃任何一个能拿到手的战略筹码,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寸可以实际掌控的土地,力争尽可能地渗透得势。
目前东海海上争端争夺的特点是围绕“点”进行,“面”是空旷的甚至无归属的海,供海上人员机动行动,借“面”来夺“点”;而藏南陆上争端争夺的特点要顾及整个山地的“面”,用驻防控制“点”来影响“面”。可是,海上我们用以海军为后盾的执法人员来“挤”走菲律宾军舰、日本渔船,双方的克制使海上执法力量斗智斗勇的博弈代替了部队的作战,而在中印边境对峙的角色却换成了正规军,异同一目了然。陆上的游戏规则中谨慎克制是相当必要的,但大胆试探和寸土不让同样重要,而由于模糊未定的边境地带状况,以更自信的方式步步为营、扩大优势和实控成果的战略仍然是可行的。地理对谁有利,谁就可以采取主动。
尽管游戏的危险度比钓鱼岛海上风波要高,解放军陆军这次已经悄然得分。印度陆军总司令赶往前线视察说明印度一方已经感觉到不平衡的压力。
中印双方的边界博弈游戏已经玩了很长时间。双方都在加强山地部队及其作战演练,印度人认识到发展山地炮兵和陆军航空兵直升机部队的重要性,中国也通过交通和机场建设改善翻越喜马拉雅山的不利条件。印度人前些年还指责中国在某些地段岩石上喷漆画界,多年来,印度无论核武器还是海陆空的演练,都是以中国为假想敌。印度部署超音速巡航导弹,中国近期在新疆部署新的防空导弹,这些战略努力有目共睹,长期惯性容易触及底线再消释。讨论到底是否谁负有越线责任没有意义。
中国也应该对印度予以适度敲打,因为印度长期支持藏独,且在前一段时间参与南海争端、和越南合作开发南海石油,还要东进南海牵制中国,此外还大炒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这已经伤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需要以陆上紧张的形势教训印度,如果搞得大一点还可以迫使印度在战略上回到内线防御,防患于未然地牵制一下印度的精力对中国外交是有帮助的。
双方显然也都在试探此次“擦边球”游戏的底线。印度称近年中国军队不断越过边界,留下带有中国记号的东西,证明中国人频繁进入,但本次入侵行动比之前要纵深得多。由于中国国家领导人不久即将访问印度,无论中国还是印度,此时的适度强硬有助于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表明自己的立场底线。可以预料相关谈判会因此精彩,也可预知会有所降温。几十年来双方都憋了一口气,但是印度对失败记忆犹新,中国也不希望轻启战端。
此次印度选择“吃瘪”,同意拆除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附近的碉堡,表明中国在局部已经占优。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阿克巴鲁丁表示,这个问题源于对“边界准确走向”存有歧义。这说明印度外交部尽量低调处理该事件,称它“不能涉及到印中关系全局”。
作为中国而言,可以对钓鱼岛做更大投入,以更自信姿态应对争端,东海争端正在出现转机,但也不宜两线同时紧张,那样正中美国日本设法挑拨中国周边国际关系的“遏制”策略之圈套。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访问东南亚﹑南亚,倡导“价值观同盟”和海上“自由与繁荣之弧”。日本和越南一直在拉印度参与南海争端与资源开发。中国的周边争端从南亚到南海,再到东海形成断断续续的长线,适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各个击破,但不适合“遍地开花”。应该说转移视线的作用是没有的,也不能给予美日插手兴风作浪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地缘政治博弈还将继续下去。除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外,为了应对藏南争端和印度洋竞争,中国可以打的牌还有很多,比如控制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南亚水资源;通过加强在印度洋的战略存在和南亚各国加强关系,对印度形成海陆两线牵制的状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