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勋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引发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新的挑战,其培养提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并从观念认同、专业背景、职业发展、考核评价和角色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和多变性,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认知的变化,给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专业化素质薄弱等客观问题,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水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1.文化冲突交融带来的大学生思想异动
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问题突出、寝室生活颓废、集体意识淡薄、对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喜欢突出个性表现自我、缺乏紧迫感与危机意识等。这些新的变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加,给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2.高职教育的特征带来的教育管理特性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专科、本科教育,其在对接产业行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制和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加贴近企业和岗位的客观诉求。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时间是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参加岗位标准的生产实习实训。对于“学生”与“员工”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举措
1.统一认识,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性,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关键之一。尤其在高职教育这种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育人目标的教育类型中,“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依然存在。一段时期以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学工人员,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各类师资力量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处室工作人员和专任教师,乃至于在少数学生的眼中,辅导员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肯定,更毋庸谈及育人工作的协作与联动——处室工作人员以处理本部门事物为主,很多时候甚至不直接与学生打交道;专任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极少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价值观辅导;学生本身重视的是技能学习与就业,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的偏颇并不重视。由此一来,辅导员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苦力”、学生生活的“保姆”、突发事件的“消防员”、危机处理的“警察”。他们长期从事着繁杂枯燥的事务性工作,承担着来自于校内学工、教务、团委以及校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各类学生事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但他们在专业地位和待遇上,却与其他同级别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工作的事务性和突发性,导致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业余学习,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向行政管理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也受到职数的限制,这使得他们在个人岗位转型上客观存在着发展短板。
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和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应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做到组织上充分保障、经费上大力支持、政策上适当倾斜。专任教师应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辅导员的工作,在充分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主动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咨询、专业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支持和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才能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建成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2.紧扣专业,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是以学科进行系部分类的,而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进行教学单位划分的。毋庸置疑,技能的培养与德育的培养应该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实际,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这些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普适层次,即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内务卫生、出勤查到、作业完成、活动参与、作息习惯等。第二层次是专业层次,例如,对特教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師德教育;对航海类专业,就必须加强服从意识、纪律意识的教育。尤其重要的是,在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辅导员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辅导员不仅要精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基本专业背景和技能有所了解和熟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更加有利于辅导员开展职业教育。如为辅导员提供相应专业的培训平台,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相关专业的技能考试并取得证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也为辅导员带领学生参加相应的顶岗实习和实训创造更为科学的管理条件。
3.拓宽渠道,创造辅导员晋升空间
当下,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大学,在师资提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重专业师资,轻辅导员队伍”的弊病。而辅导员的职业成长与个人发展,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与成败。由于专兼职教师的结构问题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弱势地位,辅导员在职称晋升、编制解决、待遇提高、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在实践层面受到较多掣肘,由此导致辅导员工作整体缺乏创新精神与归属意识。尤其是职称评定的相关政策滞后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很多辅导员仅仅只是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在辅导员岗位上兼任相关工作,工作周期过短,造成学生德育工作的不稳定。
因此,必须着力加大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政策调整力度,出台专门的高职院校(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职称评定相关细则,限定辅导员工作的周期年限,科学设计辅导员职称的等级,围绕德育活动开展、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政治成长等体现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主要评价要素,充分肯定辅导员工作中的成效业绩,从制度层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形成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防止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过大的问题,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为德育工作的创新求新奠定上层设计基础。
4.科学管理,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完备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量大、繁杂,工作的单位时间也相对较长,加之教育人本特征,对其考核尤其要注重科学全面。
高职院校应贯彻教育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探索構建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水平评估机制。尤其要着力加强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紧密围绕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原则,科学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工作水平。辅导员考核坚持“五结合”的原则,即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年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部门考核与学生满意度测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与使用待遇相结合,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效的标准,充分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民主性和全面性,并与辅导员的职称评聘、晋级、奖惩、进修培训等挂钩,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
5.加强培训,强化辅导员“三化”培养
辅导员的“三化”,具体指的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现行体制下,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匮乏。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出现断层,工作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无法上升到理论水平,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着力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学历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培训内容应涉及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还要在学历提升与职称评审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既要培训基本理论,也应注重培养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职业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国内时事政策、心理学、法制安全、管理能力、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段仁启.专业化与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15).
[2]立娜.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