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英云
21世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一种技能,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入口。所以,中职学校教师应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水平偏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有的初中没毕业就选择了职校,有的虽读完了初中,但是基础知识差,对英语26个字母都记不全。中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通常来者不拒,客观上造成了生源质量差的现状。
2.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的学习起点参差不齐,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能非常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有的只会打游戏、聊天,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些条件好的初中学校,计算机设备比较完善,有专门的计算机房,每周都能按规定开设计算机课,这些学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比较熟练。而有的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 没有足够的设备或因为其他原因,计算机没有正常开课,学生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连基本的开机、关机都不会。
3.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态度不端正、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就丧失信心,有的学生看见别人放弃学习,自己也跟风放弃,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习等。
二、中职计算机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采用“板书+讲解” 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Word、Excel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如果只是在黑板上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常造成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在底下昏昏欲睡,教学效果非常差。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
第一,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是各门专业最基本的工具,任何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第二,加强课堂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内容,与学生交流不多,这样很容易导致“满堂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预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于学生不懂的,及时给予指导。第三,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与学生成为朋友,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取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更新。目前教材里主要是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而忽略了互联网知识的教育。互联网知识其实与Office系列软件同样重要。现在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无处不在,大部分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局限于游戏和聊天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应介绍互联网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在社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的作用。
3.采取任务教学法,突破教学难点
任务教学法就是将学习教程与任务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思考,计算机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恰当地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某一知识的目的。比如网页设计课程,它需要学会Photoshop以及java等编程语言,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学会Photoshop,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再掌握学习java等相关编程语言,以点带面,逐个击破。
4.分层教学,注重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布置课程任务,每组都包括基础优、良、差的学生,并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指导和帮助该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帮互学、相互促进作用,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5.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会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