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手也能成为一个可以进行简单计算的计算器。巧妙借助双手手指,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儿童双手的学具作用,让学生手、口、眼、脑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学会数手指、“识读”手指
由于农村学部分儿童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刚进一年级时,对于数的认识有些困难,因此可以让他们利用双手学做“手指操”, 借助手指帮孩子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组成,简便快捷。通过手指操和压指练习等,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在手指训练中,我对他们记忆力弱、动作不协调不灵活的缺陷是了然于胸的。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动作进行及时纠正和反复地强化,手把手一招一式地帮扶。再就是进行数手指和“识读”手指的训练,先从1~5开始练习,再认识6~10。开始训练时,先慢后快,侧重在学生掌握方法上,做到边数边掰手指,不漏数或不多数,不要求速度,训练时间也不宜过长,而且要因人而异。此外,我还利用一些儿歌如《手指变变变》,通过边读儿歌边做动作,让学生的手指更灵活的同时,也提高了“识读”手指的能力。这样每天不间断地练习,从易到难,循环往复练习,直至能够熟练地伸手指、数手指。
二、利用十指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从幼儿班到一年级,都涉及到了10以内的加减法,在教学时,有的老师让学生使用小棒、计数器等计算工具,需能凑效,但是麻烦,不如让学生伸出双手,即可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做10以内的加法时,让学生将左手手指看做加数,右手看做另一个加数,然后把两只手放在一起数,即为求和;做10以内减法的计算,只要让学生伸出与被减数相同的手指数,然后逐个按下与减数相同的手指数,剩余指数就是差。
如教学3+5=?时,可以让学生伸出左手,伸出3个手指,再伸出右手,伸出5个手指,然后双手合拢,让学生数一下,便知道3+5=8了。又如计算8-5=?首先伸出8个手指,然后逐个按下与减数相同的5个手指头,剩下3个手指头就是差,即8-5=3。
三、巧用双手做乘法
乘法口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门生难以理解和记忆,要是巧用手指来教学效果不错。这里以计算具9的倍数为例。
如图所示,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9×7。只要像图2所示那样,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6,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3,于是便会得出9×7的答案是63。
四、巧用手指帮助记忆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多种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在记忆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时,大多数学生是死记硬背,这样在使用时就容易暂时失忆,往往张冠李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手指来帮助记忆,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记得快、记得牢。
(1)拳头巧记大小月。人们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样更好的记住他们呢?这里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拳头,帮助记忆。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凸起凹下都要数,凸起的是大月,有31天,凹下的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28天)。边读边数:“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这样反复多练几遍,很快就记住了大小月份。
(2)巧记常用单位与进率。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伸出左手,掌心朝自己,大拇指代表公里、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
如许,手指间距离的大小,可以形象地示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公里=1000米,一米=10分米,一分米=10厘米,一厘米=10毫米。此外还可以明白地看出,后面四个手指,相隔一个手指(一个单位)的进率是100,相隔两个手指(两个单位)的进率是1000。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把五指与长度单位按大小顺序依次对应起来:大拇指是手指的首领,它最伟大,我们把它看作千米,食指第二大,看作米,依次中指为分米,无名指为厘米,小指最小,看作毫米。
用一样的法子也可以示意经常使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公里、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及其进率。因为平方公里与平方米的间隙较大,中间有另一个面积单位“公顷”。
用一样的法子伸开左手,掌心朝自己,曲折中指和无名指,其它3指天然分开,成等间隔状。亦按从做到右的次序,大拇指代表吨,小指代表公斤。相邻两指间的进率都是1000,吨与克之间的进率也就不言而喻。
“手”是一种最简易最有效的计算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上的功效妙不可言。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此时的数学课堂当是情趣横生,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