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构建语文个性教学课堂

2013-04-29 00:44赵冠舒
师道 2013年6期
关键词:想象情感语文

赵冠舒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 “文”(知识能力),更应重视“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良好的个性,指的是独立的思想、坚韧的毅力以及与人为善的态度。基于这一认识,我以为,利用多种教学途径使文道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应该是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的。

一、将流行元素引入教学中

如今的语文教学,面临“传统”与“创新”的考验,有人说这就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国语文经过几千年来厚重的积淀,自有她魅力无比的一面。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同样有纷至沓来的各种时代新元素,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新”与“旧” 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想,在教学中,若将动漫、音乐、舞蹈等多方面因素应用到教学中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我在执教《论语》时,就将西方流行音乐引入教学中。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论语》写得经典吗?

生:太经典了!

师:那么,同学们说,外国人会迷恋我国的经典之作吗?

生:当然会。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将《论语》中的几个句子用英文翻译过来,搭配上慢摇滚乐朗诵出来。

生: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师:Confucius said:“Isnt it a pleasure to study and practice what you have learned?Isnt it also great when friends visit from distant places? If people do not recognize me and it doesn't bother me,am I not a Superior Man?”

师:同学们觉得用这种方式朗读出来有趣吗?

生:有趣!

师:接下来,我们再配上优美的古筝曲来朗诵《论语》。

(学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说哪一种更美,更有韵味?

生:第二种!

……

结果可想而知,那节课同学们唱得开心,读得也很投入,并体会到我国经典作品的韵味和古典音乐的魅力。如此,将流行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流行元素的融入更能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古已有之。读写结合,即是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这种方法让学生阅读文章有了体会、理解后,再去改写仿写,那写出的文章就不会空洞无物。

一教师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要求学生将其喜欢的部分改写成优美的散文。一学生是这样写的:“风,你的颜色为何?烟,你的消散为何?当天地浑然一体时,我也是天地间一粒种子,我独坐船头,心底如这千丈碧水澄明如镜,峰峦迭起的是心胸,游鱼摆尾的是心情。这样的山水是天地的精灵,是绝世的好画。人世间的种种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

瞧,我们的学生多么有才能啊。这段教学实录对我触动很大:如果让学生直接写散文,很难写出这么美妙的句子,可是古人既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不能指导学生翻译出来,进而改写仿写呢。我们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当今的课堂,教学手段日新月异。语文教学与互联网络、多媒体结合已经越来越普遍。“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可见音乐和图画给予人的情感影响之强烈。今天,多媒体综合地利用声音、图画、文字、表格等媒介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如我教《别了,“不列颠尼亚”》,用多媒体展现英国国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徐徐降下,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把学生带到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教《荷塘月色》,我们可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让学生想象月下荷塘的景色,追想作者的情思。这样通过视、听等颇具美和趣的方式,就使学生的身心受到陶冶和感染。如今一些学校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可以直接在投影上进行写话、切换、当场动画、电子笔删改等诸多操作,我们在执教时亦可灵活地运用这些功能,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粉笔板书的教学时间,还可以使教学更便捷有效。

四、继承传统,将阅读和想象教学相结合

首先,我希望阅读成为美读。什么是美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情感的朗读称为美读,“就是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可见朗读是学生欣赏美的第一步。朱自清先生也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创设良好的欣赏氛围,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气势,受其感染,以达到怡情、怡性之目的。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我们可以朗诵为切入点再现康桥的美。该文极具音乐美,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音量、语速、情感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受作者依依不舍的离情。再如教《雨巷》,可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技巧,掌握语调的高低,在节奏的快慢变化中体味哀婉、凄美、感伤之美,从而增强他们对作者内心情感的认识。当然美读也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对所读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如果没有理解文章,而只是无意义机械地朗读,那效果将是极差的。

其次是想象。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审美想象实际上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动态,化虚幻为实物,化无声为有声,塑造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的过程。

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如何让学生去体味旧北平那种清、静,又稍带点悲凉的独特之美呢?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放电影”。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五幅秋景图,将这五幅图用“蒙太奇”的手法在脑中加以剪辑,以领会郁达夫所营造的独特意境。又如,对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溪边的夏景,小儿卧躺的情态、剥莲蓬的动作等,充分领略小儿天真活泼又顽皮稚拙的纯真之美;而对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更须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来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状态。

一节课有充分的朗读,借助与学生的良好沟通,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再配合适当的背景音乐及图片,就可使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一个档次。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拱北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想象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的想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