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玉梅
“不学《诗》,无以言”,古代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企及古人那样的“苦吟”之境,但我们可以在阅读、鉴赏之余,借鉴古诗的诸多语言技巧,迁移、运用到作文中,从而使作文语言得以“诗化”。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诗化”语言的几种方法。
一、精炼词句,扩大语言的张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为了炼字炼句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例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老”“肥”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再现了雏鸟在风中慢慢成长以及梅子在雨里悄悄丰肥的动态过程。
古诗对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词语的锤炼之法,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例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该句的第一个“卧”形容村庄房屋低矮的远景;第二个“卧”是“匍伏、趴着”之意,将雪拟人化,给近景的静谧增加了动感和生机。
写作时要善于借鉴这些精炼词句之法,使表情达意更为准确、生动,从而扩大语言的张力。例如,下面这些习作中的妙词佳句就特别值得品味:
①家中一张旧旧的方桌,一盏浅浅的油灯,姐姐就着嫩嫩的火光做着细细的针线活儿。(《暖阳》)
②当那抹翠绿撞上眼球,当那股微腥钻进鼻腔时,还是忍不住要颤一颤,抖一抖,震一震,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自丹田升起,在胸腔里澎湃激荡。(《已经拥有》)
③春半,桃花有点傻气地开着,开得不明所以。(《飞出心灵的牢笼》)
④人越高,心越要低。想知你是否在绝顶?看你是否谦逊可窥。(《登临》)
第①例以“浅浅”“嫩嫩”暗示家境贫寒以及姐妹生活的温馨;第②例以“撞”“钻”“颤”等动词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乡村那沁人心脾的绿气息、泥滋味;第③例中的“傻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桃花“忘情”盛开的热烈景象;第④例言浅意丰,饱含深刻的哲理。
如果我们都能像这样在遣词造句上多下点功夫,作文中就可以处处绽放这样美丽的“诗词之花”。
二、超常搭配,提升语言的魅力
“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词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而“诗家”所谓的“奇语”“新语”,多指诗词中这种不合生活常理而又特别有神韵的“超常搭配”的语言创新形式,常常融合比拟、比喻、借代、移就、颠倒语序等手法共同使用。
例如,“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王猷《螺川早发》),这里“长江”何以“流”,“远梦”“短棹”又如何“拨”“残星”?——“流”“拨”的超常词语搭配使得诗句无理而妙:原来诗人是在慨叹奔腾不息的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歌意境亦因此而恢宏悠远。
所以,古诗中的“超常搭配”也是文学作品“造语新奇”的良方。例如,“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张承志《悼易水》)一句中,“萧条而刚硬的灰色”的“超常搭配”形象地表现了“灰色”的质感以及壮士的刚烈;而“寺院,金黄色的钟声,将夕阳击落野草丛中”(王润华《春》),这一句反常地写“金黄色的钟声”还能“击落”夕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因此,写作时巧妙地进行“超常搭配”,能有效地提升语言的魅力。例如:
①阳光暖暖的,伴着清脆的问候,她那一朵微笑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收藏感动》)
②老王经历了那些事后,心渐渐地枯干了。(《老王记事》)
③老师的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人与路》)
④其中也不乏新生的淘气,抛下羞涩,噘起可爱的小嘴将夏天吻响。那是花开的声音,还是心底最柔软的弦被撩拨?(《美的力量》)
第①例中的“一朵微笑”,形象地写出了微笑如花般美好、灿烂;第②例中的“心渐渐地枯干”则表现了老王的憔悴与沧桑;第③例中的“板书”既突出了老师的职业特点,又强调了“脚印”的不可磨灭;而第④例中的“将夏天吻响”传神地刻画了新荷可爱俏皮、充满生机的形象。应该说,这些鲜活的语言,为习作增色了许多。
三、巧设意象,丰富语言的内蕴
写景咏物类古诗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的描绘、意境的创设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由此化虚为实,使情感表达更为充沛。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上句仅以“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之景,再用“桃李”“春风”两个意象就把阳春烟景唤到读者面前,表现了相会之乐;下句中的“江湖”,让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增加萧索之感,而“十年灯”则激发读者想象一两人独对孤灯、互相思念已达十年之久!两句诗六个意象,包蕴了无限情谊!
散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采用这种“巧设意象”之法来丰富语言的内蕴。例如,刘亮程在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这样写道:“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作者在离开村庄时还没来得及和“草”“土墙”“房子”等意象告别,而今这些已成了他“今生今世的证据”,他过去的欢笑与记忆、现在的追思与遗憾都在其中了!
可见,“巧设意象”能使文章语言丰盈、形象。所以,写作时要努力使语言“形象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①上了大学,女孩总是一个人爬上顶楼,看夕阳,看南飞的大雁,看不远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在路上》)
②老家门前的那棵榆树已经枯萎了,一如那颓圮的泥墙、干裂的枯井。爷爷那佝偻的脊背、蹒跚的步子和满面的褶皱、稀疏的胡须一样,都已破败不堪了。(《回家》)
③当然还有花,所有的颜色都开得猛,开得嫩,艳艳的猛,生生的嫩;但都开得恣肆,一簇一簇地迸发,一树一树地绽开,简直有“须作一生讲,尽君今日欢”的意思。(《美的力量》)
第①例借助“夕阳”“大雁”“炊烟”等意象把乡思写得具体可感;第②例以枯萎的榆树、颓圮的泥墙、干裂的枯井这些意象衬托了爷爷的年老体衰,表现了作者看到爷爷衰老时的心酸与无奈;第③例特别刻画了“花”尽情绽放的形象,以此寄寓了人不要辜负春天,也应努力“绽放”的道理。这些意象的巧妙设置,既美化了语言,又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灵活引用,增强语言的诗意
“诗化”语言,最常用的手法是恰当引用、化用诗句。例如:
①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我的梦想》)
②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美的力量》)
③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令人沉醉的王朝》)
第①例是直接引用诗句,第②例的间接化用还能看出“蛛丝马迹”,而第③例的巧妙化用几乎是“不着痕迹”。这些充满诗意的语言,让人读来如同漫步于“三月陌上”,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
【微话筒】
“涨”声响起
近来,各种涨价与排队的媒体报道一再刺激着老百姓敏感的神经。门票涨价、自来水涨价、天然气逼宫涨价,多座城市出租车价格调整。涨价风潮再起,百姓的消费信心再次受到打击,百姓对物价越来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脆弱。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刺激百姓脆弱的消费神经。百姓对物价问题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焦虑感。
【好声音】同事来到楼下的面店要了一碗牛肉面。发现涨价了,他小声抱怨了一句:“唉,又涨价了。”面店老板连忙说:“我这也是没办法啊,牛肉、面条、人工都在涨啊。”同事端过牛肉面,拣起一片牛肉说:“老板,这里的刀功水平也在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