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飞
在教学完1平方厘米后,笔者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桌面的面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认为应该使用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来测量。由此进入1平方分米概念建立的教学。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教学片段】
师:1平方分米有这么大(实物展示),老师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师出示下图)
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吗?为什么?
生:长方形面积不是1平方分米了,因为它不是正方形!(大部分学生持这种观点)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主要是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不正确造成的。“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学生将这概念误解成“只有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才是1平方分米”。
师:哦?不是1平方分米,那它的面积是多大了呢?同桌试着分析或者借助手中的学具来研究。
生:通过测量讨论,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的每条边都能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也就是1平方分米里有100平方厘米,现在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50平方厘米。拼成长方形后,有2个50平方厘米。因此还是100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自发掌声)
师:太棒了,借助1平方厘米的测量推算得出了一个与原先不一样的结论。
生:我们也认为是1平方分米,我们组不用测量就推算出来了,因为剪开后又拼接,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还是1平方分米。(自发掌声)
师(困惑神情):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长方形面积不再是1平方分米了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图形形状变化了,以为面积也变了。后来通过讨论才知道,面积没有发生变化。
师:太棒了,通过测量讨论,我们发现了一个数学上很重要的真理:等积变形。也就是说形状变了,面积却没有变化。
……
【课后反思】
1.此环节设计巧妙。教师常常会让学生知道(甚至背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就认为学生理解了概念,认为1个面积单位的实际空间观念已经建立。实际上,这对学生概念的正确建立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会成为思维桎梏。为了检查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笔者设计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拼接,发现了理解上的瓶颈,问题也得以暴露。
2.教学策略得当。遇到问题,教师没有苦口婆心地解释、给出答案、纠正误解,而是充分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探讨,问题一辩则明。这样的“绣球”抛还给学生,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和涌现。
3.提炼精确得当。在学生明晰了变形后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后,教师并不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是1平方分米。从而体会数学中变与不变的精妙,理解等积变形的实际事例,为今后探究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4.以往图形概念教学形成的“规则形象”太强化,而“变式形象”显弱化。比如:以往认识直线、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教师提供的大都是四平八稳的图形让学生建立概念,而旋转后或者特殊的“变形”图提供不足,导致学生认识观念的“规则化”,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因此,在概念教学时,教师除了提供常规素材外,还要注意提供变式变形图,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本质。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梅墟中心小学 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