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欣
摘 要: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必需要素。随着资源的被开发与使用,资源不断减少,环境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08-02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自然资源,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自然资源在不断地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被开发利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人们逐渐认识到,不断匮乏的资源将是制约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不断恶化的环境将是滋养人类赖以生存家园的“毒酒”。
合理开发资源,节能减排,促进资源效能最大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已是人类的共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资源节约是指在资源使用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环境友好是指人类的各种活动,尽可能以较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状态。其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与消费两大环节,由于大部分污染都是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造成的,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入手,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再循环,对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其中,“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核心是减少废弃污物排放量,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1],核心是提高废物再利用效率,把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样,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酿酒厂生产过程中的废物酒糟成为鱼塘鱼儿的饲料;鱼塘鱼儿的排泄物及塘泥成为葡萄树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来酿酒,葡萄园可以用来从事生态旅游。在上述生态农业循环中,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环境污染,又节省了成本,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见,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循环经济将促使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新的产品”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化,由过去的依靠高投入、高产出,创造的财富多,消耗的资源就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的恶性循环,转变为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根本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1]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责任意识为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健全法律制度为保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产出、轻投入,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忽视资源和环境,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倾向。
(二)以提升责任意识为理念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公众全员参与。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社会成员均应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由社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纳入基础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内容,强化人们居安思危的意识,强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从而引导全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1] 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四)以健全法律制度为保障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为基础,建立、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循环经济法规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
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善待、保护自然就是关爱、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只有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自由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