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3-04-29 00:44:03俞继成
师道·教研 2013年6期
关键词:鸿儒丝竹高雅

俞继成

营造氛围,创设赏诗的情境美

教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以春为主题的诗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春天的美景作动人的描述,背诵学习过的绘春诗句,再举目远眺窗外的远山草色,细细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优美春景。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的春意,为理解课文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又如在教欧阳修的《卖油翁》时,先在讲台上演示卖油翁的动作姿势,通过这种审美情境气氛的创设,可以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共鸣之中,又可以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和探究诗歌的激情。

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但如果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美的理解就会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设法把“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我在教苏轼的《惠崇春光晚景》时,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有的学生把竹林、桃花、流水、鸭子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画上了初升的太阳,并披上一层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子,个别鸭子还眯着双眼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有的还画了一个唐老鸭脱衣服下水的形象,真是滑稽极了!学生越画,兴趣就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比如杜牧的《江南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貌似写景,实为抒情,还有一定的讽喻意义。我先引导学生由景入手,师生共画,再现诗的画面,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由曲引情。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古筝曲,该曲先是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再是铿锵有力,后是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泄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符。学生边听边读,情绪随着乐曲变化而变化。

由读引情。古诗之情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教古诗时,总是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以读助教。一般分为三步进行,起始阶段教师范读,学生一起读;深入阶段边理解边读,小组读,个别读;巩固阶段让学生自由反复读。

拓展训练,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当我提出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改一改,诗文会变得更美,更能体现作者安贫乐道的心境的时候,教室的气氛马上沸腾起来了。学生A:应改成“有丝竹之乱耳,……”因为室中可以“调素琴”,怎么会无“丝竹”呢?学生B:“有丝竹之乱耳”,不是作者的本意,因为课文解析说“丝竹”是指奏乐的声音,既是“调素琴”,那奏乐的声音又怎么会是“乱耳”的呢?教师:对这两句的理解,《教师用书》是这样说的:“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学生A:我认为室中既可以“调素琴”,当然“有丝竹”了,况且,往来者都是“鸿儒”,那弹奏的乐曲就绝对不会是“乱耳”之音了。学生众:是啊!作者虽身居陋室,却有阶绿帘青的高雅色调,有鸿儒谈笑的高雅气氛,有调琴阅经的高雅活动。“乱耳”不能与之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教师:对啊!应该怎样改呢?学生A:应该改为“有丝竹之伴耳”。学生B:不,“伴耳”欠形象,欠生动,还是改为“有丝竹之贯耳”好些吧?学生C:雷声才可贯耳,优美动听的音乐怎么会是“贯耳”的呢?我看还是改为“有丝竹之萦耳”吧?学生D:“伴耳”“贯耳”“萦耳”都不能体现作者那种自由自在、心满意足的心境,且都是动词,不能与“劳”对得工整,依我看应该改为“有丝竹之悦耳”最恰当。学生众:对啊!“悦耳”与阶绿帘青的高雅色调、鸿儒谈笑的高雅气氛、调琴阅经的高雅活动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美丽情调。这时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方设法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因素,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鸿儒丝竹高雅
俞鸿儒:在地面上造出天空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中国音乐学(2022年2期)2022-08-10 09:20:54
一代鸿儒王应麟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卞鸿儒对辽庆陵石刻研究的学术贡献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音乐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54
赌石
故事会(2009年8期)2018-09-03 00:00:00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2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06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