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平
故事教学能激发、维持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加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带动多元智能的发展,易于渗透中西文化,能贯穿浸入式的各个学科。
一、故事教学的实施
1. 准备阶段
讲述故事前,让学生猜猜故事里的人物,甚至故事中可能出现的单词、句子。这一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说出没有标准答案的单词和句子,因为怎样联想都是合理的。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的进度、难度。举个例子,我要讲述“The little duckling”,我没有直奔主题拿出鸭子的图片,而是先复习身体部位的词,然后通过其它的动物图片让学生们讲出相应的身体部位的单词,再画简笔画,让学生猜老师画的是什么,猜对了的学生异常兴奋。我趁热打铁说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关于这只小鸭子的故事。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兴趣全部被调动起来了。
2. 浸入阶段
英语浸入式教学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主要在引导,尽量让学生唱主角。这样处理,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比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要大得多。教师随时要停下来看看学生的反应是否听懂了,问问题,或者通过图片解析阐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能跟上情节,这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加浓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引导学生讲故事,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变化各种形式,比如浸入式科学课中的故事介绍可以让学生猜发生的事情,浸入式思品课可以让他们以演代讲,或者边演边讲,浸入式音乐以唱代讲,避免形式上千篇一律、枯燥呆板。教师还要注意,不要让原来的故事情节限制学生的思维,允许和鼓励学生因时因地制宜,添加自己的创意。比如思品课中讲到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我讲述了故事“The city mouse and the country mouse”,学生对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描写和改编。有的说:The city mouse cant get used to the city life. He comes back to the country. He thinks to be sa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be comfortable.
3. 反馈阶段
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自我,复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谈论故事学习之后的体会、收获。进而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能力。
4. 拓展阶段
针对故事中出现的语言点,设计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这个应该根据浸入式的学科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拓展练习,有的是讲完故事后进行的专项训练,有的是边讲边练,有的是穿插在中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然后与教师的故事进行对照,讨论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对故事教学的思考
1. 尽量保持叙述的童趣,可以借助flash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的引导、示范和输入,尽量采用故事的语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入。作为浸入式老师,应发挥故事教学的优势,营造简单、明了的全英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2. 故事不仅是导入新课的手段和工具
教学中宜以故事为主线,穿插语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掌握语言。假如教师一味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把故事作为新的语言知识的引入和呈现的手段和工具,久而久之,“故事”在学生心里就变了味,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3. 不拘泥于原有故事情节
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参与了故事的“编写”,他们便有更大的兴趣去听、去讲、去演。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着力加强引导,以不脱离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点。
4. 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我们提倡在具体内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学生、具体设备等具体条件的范围内,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故事教学真正成为低年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
5. 多挖掘联系现实生活的故事
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的内容,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从身边人、从社会里挖掘真实故事,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 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语义、真实的语感,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进行逼真的感情、思想、语言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