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

2013-04-29 00:44:03冯跃辉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直观课件数学

冯跃辉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使其所传递的知识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线性输出的模式,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更为广阔、有效的、开放的新型数学课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但由于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不足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固有缺陷的不足,因而使新型数学课堂受到了一些束缚、发生了异化……

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不足

要设计好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数学课堂,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但部分教师对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理解不够清晰,存在一些不足.

不足之一:重多媒体,忽视其他教育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特别是公开课、研究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他教育媒体的作用,甚至干脆用多媒体替代黑板与模型.比如,在立体几何的课堂上,明明用一个模型,几根铁丝就可以讲清楚的关系,要煞费苦心地去制作三维动画来演示,还不如用直观教具来得有效.有句俗语说得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同的教育媒体也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媒体时,我们要按照现代教育媒体的技术特性(包含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教学特性、经济特性来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随大流赶时髦.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讲得好:“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当小黑板、模型、简笔画等传统教学媒体也能起到相同作用时,为什么偏要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呢?只要媒体的选用能促使学生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从兴奋状态向理性认识升华,能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满足学习的欲望,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就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好运用.只有当教师具备了科学组合各种教育媒体的能力之后,才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不足之二: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师的知识呈现工具

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还局限于课件制作,只是单一地将其作为“知识呈现工具”,这其实是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极大闲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的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有着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抛锚式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成为“环境构建工具”,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获取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是“课程学习和学习资源的工具”;电子邮件以及在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的“聊天室”和“BBS论坛”,是进行“交互式教学”时,师生交流及学生之间进行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交流通讯工具”;电子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将数学应用于实际,进行数学建模的“实践工具”;“PowerPoint”、“Dreamweaver”等软件可以成为学生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交流展示工具”;一些在线测试系统则提供了“自我测评和学习反馈的工具”;“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优秀软件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1995年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DavidGoldeheim和DanLitchfiled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个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我国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探索精神的数学课堂.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要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型数学课堂,还需要应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走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不足之三:课件过于详细、完整

为了上好公开课、研究课,有些教师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制作一个大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小到例题、练习的每一个步骤,教师想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在课件中设计好.实际效果怎样呢?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合作、讨论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像在看电影,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

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授课内容,每一个例、习题都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很多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并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更能体现一种“原生态”的真实的知识建构过程.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目的的地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让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可多方解读的模式.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才能开辟出富于激情、富于创新精神的数学课堂.

不足之四:过多依赖或过早呈现直观素材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内容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数学中的运动变化思想、函数思想、变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多依赖直观性或过早呈现直观素材的现象.比如,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当直线绕定点旋转时,斜率和倾斜角的变化规律,只要利用“度量”命令形成一个动态参数,就能很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大小变化,而得到相关结论,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次,而不深入依据倾斜角的定义、正切函数图像或正切线进行分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立体几何的传统课堂上,常常引导学生用几支笔、几本书或自制模型来自己实验、研究线面关系,而如果用多媒体演示,固然直观,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一些数形结合问题中,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相应图形的运动变化关系,如果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前,过早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展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而,在利用直观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感性理解的同时,还必须上升到抽象的理性高度;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析、理解教学内容,不依赖于直观素材;需要直观素材的内容,要把握先思考后展示的原则.这样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独立的科学精神的数学课堂.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固有缺陷的认识不足

凡事有利必有弊,现代教育技术也不例外,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但部分教师对其认识不足,缺乏应对措施和相应的设计和心理上的准备,只有正视这种缺陷,才可能优化数学课堂.

不足之五:对信息传递过快的缺陷缺乏应对措施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从而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更丰富、形象,有助于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完整准确地理解知识,迅速快捷地获得信息.但正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传递的高效性,给学生消化、整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带来了一定困难.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边学习、边记好笔记,课后再进行二次学习;而在多媒体课堂上,交流协作热火朝天、信息传递十分迅速,根本来不及记笔记.虽然可以将授课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随时查看,但从实践来看,部分学生或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或由于计算机水平的约束,这样的二次学习有一定困难,即使两个条件都具备的学生,很多也更愿意选择纸质媒介,因为网上的学习至少需要坐在计算机旁,不象纸质媒介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进行自学.

因此,多媒体课堂应与纸质学案相结合:课堂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课后纸质学案为学生独立地进行二次学习、完成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第二次建构提供了方便.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恰当的设计,它还可以有机地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可在学案中引入一些文字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设计“结对共享”环节,用“你能仿造例题编一道题,并和你的同伴交换做一下吗”;在学案中设计“今天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已解决的困难”、“我的新想法”等栏目,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反馈式”的学习……

不足之六: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相对死板的缺陷缺乏相应准备

课堂教学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无论是在多媒体课堂上,还是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大都是事先制作好的,具有相对的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难以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制作了一个课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要求学生添加三角形的高.学生回答时,没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法来添加这条高(实际上这种添加方法也是对的),这位教师顿时手足无措,支支吾吾,只能叫这位学生坐下,另叫学生回答.这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被抑制了.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一方面,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有相应准备,注意提高其操作流程的交互性,将教学内容分割成相关的几个板块,每一块的内容都设计为交互响应,学习时可根据每个班学习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调用.另一方面,如果出现了有价值的意外情况,就要求教师心理上有所准备,灵活运用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因而,不能简单地强行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那只是把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分析、挖掘相关的问题或资源,这样,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唯有在纠正了理解上的偏差、走出实践的误区、克服固有的缺陷之后,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情创造、自由实践.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周平儒.试论教育技术条件下研究性学习的立体化学习环境[J].信息技术教育,

2002(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直观课件数学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