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江
教学内容:
教科版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沁人心脾” “馋涎欲滴”等关键词语的意思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知文意,并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细节描写表现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4.培养学生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中每一个细节描写中体现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教学理念:
1.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聚焦细节,感悟信任”为主线,力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过程:
一、 蓄情: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见过小木屋吗?在哪见过?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
生:我在野外见过。
…………
师:小木屋一般都坐落在郊外,它远离城市的喧闹,会给人一种朴实的感受,一座小木屋如果坐落在人间仙境般的桃林中,一定会更温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桃林那间小木屋。(板书课题。)
【此处的交流,既为学生搭建了口头表达的平台,又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二、入情:自主阅读,初知信任
师: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词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出示词语:
茂盛的野草 醒目的告示 黄色的桃子 红色的箭头 大红漆
一道木栅栏 一个小木屋 一张木桌 几只竹篮 一张纸条
茂盛的桃树 沁人心脾 馋涎欲滴 跳跃欢吠 朴实纯洁
(指名朗读词语,正音,学生齐读。)
师:上面的15个词语中,你认为哪几个词最有价值?抄写在听写本上。(生书写。)
师:谁能试着用上你选用的这几个有价值的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作者在告示牌的指引下,来到了桃林那间小木屋。后来又在两条狗的引领下,来到了茂盛的桃树,亲自采摘桃子并自觉把钱放在纸箱里的事。
…………
师(小结):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检查预习的环节,通过有效重组词语,浓缩文本精华,多层次、多角度带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从而丰富词语的内涵,借助这些关键词讲述故事主要内容,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三、动情:聚焦细节,感悟信任
师:木屋还是那间小木屋,为什么作者在离开的时候会久久地注视着那间小木屋?小木屋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和伙伴之间交流一下。
【本环节紧抓“小木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核心问题统领全课。通过引导做批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整体感悟。读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学习、集思广益,采用自学讨论、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研究学习,使学生受益匪浅。】
板块(一):聚焦“红色的箭头”
师:当作者行不到1千米时,是什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生:红箭头。
师:当我们在泥石小路行驶不知去向时,什么又出现了?
生:红箭头。
师:每当我们失去方向时,什么又出现了?
生:红箭头。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幻灯出示:从公路拐过去不到1千米,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向右指。我把车开上右边的泥石小路。汽车往前又开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箭头又把我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就又出现了。)
师:一次又一次的红箭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圈一圈,画一画。
生:我从“每当……就……”中感受到木屋主人很细心。
生:我从“醒目”中感受到木屋主人像火一样热情。
师:读出你的感觉!(多种形式的读。)
师:信任来自园林主人热情的箭头。(板书:箭头。)
【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段话,文中多次提到红箭头。这是桃园主人真诚待客之始,每当客人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就会出现。本环节一次次地追问引读,使学生一步步地明白是红箭头把客人引到了桃林,感到红箭头对客人找到桃林的重要性,从而体会桃园主人对客人的真诚信任之情。】
板块(二):聚焦“篮下的纸条”
(幻灯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5元钱,请自己摘,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
师:把“然后”换成“一定”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不好,有强迫的意思。因为这样就不信任来买桃子的人了。
生2:“然后”这个词语更好,更体贴。
师:我们抓住了一个细节,感受到了主人的什么?
生1:热情。
生2:“朋友,欢迎您。”欢迎是热情,“您”是尊重。
生3:“祝您愉快!”看出主人热情。希望来人喜欢这个地方。
生4:“5元钱,请自己摘……”不管摘多少都5元,大方。
师:把你的感受放入字里行间,读一读。
(1)有礼貌的桃林主人好像对我说——(生读)朋友,欢迎您……
(2)热情的桃林主人好像对我说——(生读)朋友,欢迎您……
(3)信任的桃林主人好像对我说——(生读)朋友,欢迎您……
师:桃林里没有主人,那一张纸条就是约束;桃林里没有秤,那竹篮就是唯一的计量容器;桃林里没有收银台,那箱子就是装钱的工具,这一点一滴无处不显示出桃林主人对“我”的信任。所以作者说——
生:(接读)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师:所以汽车往回行走十几米——
生:(接读)我不禁停住车,再一次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桃林,那间小木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 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师:信任来自桃园主人温馨的纸条。(板书:纸条。)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此环节通过换词品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孩子们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体验到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之情。从而让学生从词语中读出厚度,读出情味,感受语言魅力,培育人文情怀。】
板块(三):聚焦“欢吠的小狗”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小木屋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自然段“小狗”,小狗遇到陌生人是“狂吠”,而文中却是“欢吠”。
师:老师发现你把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了,很好!“那两条狗看着我,在我身边走来走去。”这里的“看”读一声,还是读四声?
生:读第四声,如果是第一声的话,就失去信任感了!
师:我们发现小狗不是看家护院的,是训练有素的。所以说作者说——
生:(接读)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师:所以汽车往回行走十几米——
生:(接读)我不禁停住车,再一次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桃林,那间小木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 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师:信任来自桃园主人训练有素的小狗。
【本环节紧紧抓住“欢吠”和“看”,通过联系生活、辨析比较引领学生感悟来自动物的信任,体现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整个学习既有学法的收获,又有情感的共鸣。】
板块(四):聚焦“熟了的桃子”
师:让小狗带领我们一起走进桃林吧!(幻灯出示画面)请像老师这样,摘一个桃子放在手心里,使劲闻一闻,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想一想,像老师这样,(闭上眼睛,深深地闻一闻)香味到哪了?
生:我感受到神清气爽。
生:我觉得香味都钻到我的心里了。
师:这就是——沁人心脾。
师:那你们能根据“涎”的偏旁猜猜“涎”是什么吗?
生:口水。
师:把眼睛闭上,想象一下,你现在手中就有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想吃吗?馋吗?什么感觉?
生:流口水了,馋涎欲滴。
师:所以“馋涎欲滴”就是想吃的都要流口水了。有时解决一个关键字,再联系生活,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解决了。看看这些又香又甜的大桃子(出示图片),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句子。
师:所以作者说——
生:(接读)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师:所以汽车往回行走十几米——
生:(接读)我不禁停住车,再一次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桃林,那间小木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 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师:信任来自桃园主人训练有素的小狗。(板书:小狗。)
【先看一看桃林,再闻一闻桃香,闭眼感受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使得“馋涎欲滴”与“沁人心脾”两个词语在体会和感悟中植入了孩子的心灵,提升了情感。既淡化了说教的指导,又使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落实得更加高效而无痕迹。】
四、移情:关注表达,深化信任
师: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汽车往回走。我们就要离开了,最使你难忘的是什么?
生:那红色的箭头、那间小木屋和那道木栅栏。
生: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桃子。
生:那可爱的小狗,还有那张桌子。
师:我们忘不了主人为我们精心留下的小纸条,也忘不了那间小木屋,更忘不了主人的——
生:信任!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信任和喜悦,齐读最后一段。(配乐)你想对桃林主人说些什么?给主人写留言条。
生:你好!虽然没见过您的样子,可是您的细心周到、您的淳朴纯洁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那醒目的告示牌、红色的箭头、欢吠的小狗、篮下的纸条无不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再次谢谢您!
生:你好!来到您的桃林,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一般;走进您的小木屋,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桃林里,没有您的看护,没有收银台,有的是无限的信任,这是多么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我还会和家人再来的!
师:课文快要结束了,老师带给大家一首小诗,师生配合读。(和着音乐,读出诗味。)
师:信任如一缕阳光,
生:折射出暖暖的关怀。
师:信任如一阵清风,
生:吹来了深深的友谊。
师:信任如一杯牛奶,
生:浸润着浓浓的思念。
师:信任是一种美德,被信任又可以使我们得到喜悦,希望同学们都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信任带给别人。
【用给桃园主人写留言条的方式进行练笔,有效地调动了每个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引导学生 “表达”的过程中,再次内化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