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秀
朋友的孩子,是一个小学生。早在一年级时,家长和教师就为全班孩子的将来而神经紧绷、惶惶不安。集体的焦虑,促成了全班家长一厢情愿商议“利诱之计”。
有人提出,全年级成绩前三名者,奖励人民币200元。这时,心知自家孩子不可能挤进前三名的父母就提出了异议。于是,校方又设立两名“最佳进步奖”,奖金也是200元。
太了解自家孩子可能采取投机策略,或了解孩子连进步都无法摸到边的家长,又生一计,提议“捉对厮杀”:第一名与第二名对拼,第三名与第四名竞赛,以此类推,就可以制造"几乎人人有奖"的激励。这时,脑力被激荡得无法停止的家长又提出:全校排名每进步一名,可得奖金1元。人人有奖,个个有希望。在皆大欢喜的集体催眠下,家长们迅速通过这个用层层利诱堆砌出来的奖励办法。
朋友拿刚出炉的奖励方案询问我。知道这些由几十、几百元组成的诱因,远远低于家长在家制订的高额奖金,于是我反问朋友:“家长期待孩子认真读书,考出好成绩的目的是什么?”
朋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学校!”我又问:“考上好学校后,又怎样呢?”朋友不料有这一问,于是忐忑不安地说:“比较不会交到品行不好的朋友吧!”这个不大确定的答案,使话题草草结束。
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两星期后,朋友面露愁容地问我:“用金钱来奖励孩子读书的方案好吗?”我老实说:“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多年,研究结果显示:若学习来自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它所产生的动力将源源不绝;即使陷入困境,历经重重试炼,也不会减损热忱。这类学习者愿意一试再试,寻求突破;每次冲破瓶颈,就会得到满足。这种来自内在的激励,将使人不断地自我提升。”
“但如果以外在物质来激发学习动力,较好的状况是,在利诱过程中,孩子尝试接触以往没有机会亲近的领域,无意中找到喜欢的学习方向,或是寻到自己不知道的兴趣,而开启生命的契机。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虽暂时被奖金激励,全力冲刺,却无法体会学习乐趣,燃起求知欲;在孩子‘唯利是图的心态养成后,只要缺乏物质利诱,学习动力就消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没说完,朋友却道:“我家孩子自从班级实行奖金制度后,有很大的反弹情绪。他说,以前是为了吸收书本知识才用功,现在却好像为了两百元而努力,感觉好怪,心里很不舒服,最可恶的是捉对厮杀制度。过去,跟好友讨论功课、交换学习心得,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现在,和好友被分在同一组,变成了竞争对手,讨论功课的感觉也走味了。总之,他非常厌恶这种用分数评定一切的制度。孩子还问我:“妈妈,我们拼好成绩的目的是什么?”他竟然问你上次提到的问题。他说:“可不可以退出或取消这个奖金制度?可是,所有家长都很支持,也认定这是鼓励孩子学习的良方。我该怎么办呢?”
朋友的哀叹,使我想起一出改编自《儒林外史》的新剧——《范进中举》;新剧不仅保留原著精神,更结合时事,点出读书的目的——读书,如果只是为了追逐功名利禄,很可能会培养出一堆贪赃枉法的人。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家长连学习的目的都不清楚,那怎么引导孩子思考为何而读呢?一味以利诱来激励孩子向“钱”看时,不难预见将教育出一群“穷”只剩下钱的未来主人翁吧!
(作者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子路1010号19-2幢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