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东梅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和谐心灵的课程。
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范仲淹仅凭一张图几首诗写出名扬四海的千古之作,留给我们如身临其境的壮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思维过程。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雾蒙胧,水朦胧,人朦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我们要在课上要深刻领悟语文之美:“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比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别具韵味而富于艺术魅力的散文名篇。我在教学中,先利用录音带范读,在优美的朗读中把学生引入文章中刻画的艺术氛围中,然后放映有春天景色的录像及名诗名句,让学生去品味。然后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诗句、名句,把个人对春色的体味在课堂上说出来让全班赏评。学生的心灵在活动受春之美的熏陶,自然得到净化,更好地理解作者描写的意境,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主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三、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鉴赏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笔者在讲授话剧《茶馆》时,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三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进入了审美教育的再创造阶段。
四、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事可写、无话可写。如何对事件站在审美的高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是难上难。因为他们的思维和审美联想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这种写作负担转变成一种美的享受。 不少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素材,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最有利的创作源泉。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