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的历史渊源和主要特征

2013-04-29 09:22王金柱翟小娜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建构学习者

王金柱 翟小娜

摘要:1966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医学院的“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之后在西方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PBL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建构性、问题的情境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由此衍生出了PBL的其他一些特性。

关键词:PBL渊源特征

1.PBL的历史渊源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安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医学院通过调查后发现,医学院学生与医院医生所处的情境不同,医学院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的联接并不紧密,学生在校的学习往往强调背诵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无法确实掌握病症,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严重挑战。1966年医学院成立了以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尔德·巴罗斯为首的专家小组,抛弃了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标准”做法,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这标志着PBL的诞生。该“三年规划”的特点是:把分析解决核心问题作为获取以及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打破了学科界限,把许多课程融合在一起,并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以发展独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把学习者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5到6名学习者和一个指导教师。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1952年西余大学医学院开始实行按器官系统进行综合教学的医学课程改革,但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措施。巴罗斯教授的PBL很快受到人们重视,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在北美得到较快发展,逐渐被其他学校采纳和接受。20世纪90年代,欧洲部分医学院开始试验该模式,PBL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注意到PBL的生命力及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的应用价值,出版了《管理者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一书,将PBL正式引入教育领域,目前PBL已经推广到了教育、心理、法律等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PBL已在很多西方国家的英语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际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引进PBL教学法,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实行PBL教学法,PBL逐渐在医学院校传播开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语界才开始关注PBL理论,尝试将其应用到外语教学,PBL在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PBL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与我国教育改革方向一致,因此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2.PBL的主要特征

2.1知识的建构性

PBL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衡量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是学习的质量,而不是记忆和背诵授课内容的能力,因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知识通过语言的赋予具有了一定的外在形式。建构主义的这些学习理论和其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三大教学模式决定了PBL的诸多特点: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小组合作、教学资源不全是一线教师、学习者主动建构,情境化、教师的指导性、学习的探究性、评价的多元性和过程性和诊断性反思等。

2.2 问题的情境性

只有把知识的获取放入一定的情境中,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转化应用。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个宏观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其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形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问题中,这种情境需要符合教学内容并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依据学生现有智力发展水平,着眼智力潜在发展水平,建立“最近发展区”概念框架,从而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学习者到现实事件的真实环境中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感受、体验和学习,教师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习目的,确定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创设不同时间下的不同情境,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同样教学内容,达到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3 以学习者为中心

PBL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互相协作和效果评价,学生是问题的创设者、思考者、解决者和知识的建构者。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主动参与,承担更多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不断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这种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其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借要助于他人帮助,即互相协作。这种协作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假設的提出和验证、学习进程的反馈和效果评价、最终的意义建构都十分重要。因此,PBL往往组成学习小组。第三,效果评价是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要进行诊断性和反思性相结合的评价。反思性学习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达到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构的再认识。同时还要评价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和全貌理解。

参考文献:

[1]熊延燕.PB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网络Hub相连,这样把两栋大楼互相连接起来替代专线功能。

猜你喜欢
医学院建构学习者
新乡医学院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建构游戏玩不够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