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觉得自己是个“怪人”,今年已经读高二了,可是见到生人依旧不敢大声说话。有时候别人和她说话,她的眼睛总是盯着脚尖,像是做了亏心事一样,脸红得像火炉。这让小吴极少去公共场所,甚至连打车回家都成了她的禁忌。从来不主动和别人接触的小吴,在同学们看来完全是个“怪人”。
案例中的小吴,其实就是患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多在青年时期发病,其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会不自然,常会有被人审视的观念,还伴随着如下的生理症状:心悸、发抖、口干、脸红、呼吸困难、胸痛、恶心、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甚至晕厥,还会有过度的无助感,怕被人挑剔,所以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此回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
知道自己患了社交恐惧症,可以到专业的精神心理门诊求治。如果想做到自我治疗抑制恐惧症状,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逐步改变对自己的否定观念,培养自己的信心。
2.学会放松自己,紧张时深呼吸,将心情平稳住。进行些简单的放松训练,可以减少遇到人时的紧张反应。
3.运用镜子疗法,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强调“我一定能改变自己”,细细体会自己内心的变化,声音越大,就越能把这句话说到自己的心窝里。
4.运用系统脱敏法,将所害怕的事情分几个等级,从最低等级事件开始在头脑里演练,直到自己通过放松能够应对,逐步增大恐惧事件的程度,直到在想象中自己能够面对。
5.不做完美主义者,不对自己定过高的要求,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迷失了自己。
(摘自《长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