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东
【摘要】体育课是一门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课程,初中体育课要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在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运动的技术,在快乐中掌握运动的方法,使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充分体现。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课 教学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学生增强体质、锻炼体能、磨炼意志、开发智力、塑造人格的重要基地。然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场地规划不合理,运动器材较少,学校资金投入不足,体育专业教师配备不全,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上好农村初中体育课的:
一、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哪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地学,并且认认真真地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健康体质
1.采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我们在展示任何一种器材时,教师可以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
2.采用自主选项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有时可采用自主选项的方式教学,把自主选项分为限制性和完全性。所谓限制性自主选项就是给学生限定几个项目(如限定篮球、羽毛球、跳绳),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去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技术和练习方法的指导。在限定项目时尽量考虑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满足同学们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运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需要,发挥了特长,提高了兴趣,张扬了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和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3.采用“激励”教学方式。激励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效。要避免简单地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
4.加强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秋季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可以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拓展学生练习的空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单调、机械的准备活动方式,从学生熟悉而乐于接受的故事情境入手,让孩子们自由、欢快地进行各种模仿动作。如我在教学《跳短绳》时,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我只是对怎么也跳不会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在花样、数量上明确要求,而且还要安排与跳绳有关的活动,丰富练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当学生经过尝试练习、纠正模仿练习、巩固提高练习后,学生的练习热情已经开始下降,这时安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进行比赛,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灵活调控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四、合理布置校内活动设施
农村中学,多数校园面积较小,并且学校建筑布局不合理,所以学生的活动场地很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利用“有边靠边,有角靠角”的原则,充分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例如“普九”工作以来,我校在原本场地和器具不够的情况下,又增添了过半的学生,只能是两个班的体育课在一个球场进行,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我们就组织师生参加义务劳动,平整地面,新建了四个乒乓球台,较好地改善了体育课的教学条件,满足了学生活动的需要。
总之,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要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达到“健康第一”的要求,教师还需付出努力,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