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堂教学纪要

2013-04-29 08:12:21林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不幸者方阵杨绛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先生的一篇写人散文——《老王》。林老师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大概有18,800,000个词条和老王有关。试问在座的同学,你和老王有关吗?请姓王的同学站起来(王梓懿、王涵延、王玥琰、王慧琳、王心玥起立,大家笑)。我们五位王姓同学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同事或领导可能会亲切的称呼他们为——小王,几十年后大家相聚在一起,大家会喊——老王,但回头的可不是一位哦,看来老王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的背后还是一条条鲜活且具个性的生命。那杨绛笔下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老王呢?他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杨先生的文字揭开尘封的历史。

二.理清文脉

1.快速浏览文本,说说你最难懂的句子。(课前已经诊断学情)

明确:大家将目光聚焦到了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几年过去了,老王呢?”大家将目光聚焦到“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因为教师也是回族人,所以适当提了些回族的丧葬礼仪,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老王的死很凄凉。)

2.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谁对谁产生愧怍之情?

明确:幸运的人是杨绛,不幸者是老王,杨绛对老王产生愧怍之情。(黑板上依次写下:“杨绛”“老王”“愧怍”。)

3.分组讨论三个问题:老王生前是个怎样的人?杨绛又是个怎样的人?愧怍的理由是什么?(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汇总观点准备汇报展示。小组分工,第一组分两个方阵集中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组分两个方阵集中讨论第二个问题,第三组分两个方阵集中讨论第三个问题,第四组主要讨论之余还要准备评点并补充其他小组的观点、看法。)

三.展示

各小组方阵成员派代表(杭蕾、王梓懿、刘震、陈筱等)上黑板写下概括要点和关键词,写完,各方阵再派代表上台陈述观点。

1.探讨第一个问题: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袁扬:一般人眼中的老王——社会底层的平凡人。老王是解放后蹬三轮的单干户,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一个失去至亲、家境落魄不幸的人,一个遭人嘲笑、遭人议论甚至遭人排斥的三轮车车夫(第三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总的来说,一般人眼中,老王是生活在解放初期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贫困者,一位人们容易忽略的平凡人。

杨绛眼中的老王——平凡但不平庸。居住条件落后,生活清贫(第四节);忠厚、朴实、最老实的人(第五节“送水”);极富同情心、乐于助人、古道热肠、善良(第六节“送医”);注意细节、考虑周全、为他人着想(第七节);做人有原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第八节“送油送蛋”);坚强、自力更生、不以弱者姿态向他人求助,再苦都是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总之,老王虽然平凡但拒绝平庸,卑微的背影折射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王涵延:我们认为这篇文章重点写了老王的苦与善。“苦”在于他早年经历及家庭的不幸,“善”在于他为人老实善良。老王的生活是越来越苦,尤其到了文章最后对他的描写“像是棺材里倒出来的”。老王的内心是惶恐的,他总是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因为老王是单干户,他仅靠一辆破三轮车来活命,也很少有人愿意坐他的车,其实,这是作者对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讽刺与控诉。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一个善良的人,而且还写了一个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善良的人的怀念,是写善良的人们在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还不放心。”由此可见杨绛一家人的艰苦不易,老王也贫苦需要钱,但他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不要,足以窥见他的善良。在临终之前,老王给杨绛送来香油与鸡蛋。作者很是感动,只是来得太突然,她没有想好怎么表达,只送了钱,但是我想,这份心意,老王最终也一定理解吧。(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卑微、不幸、苦、善、人性的光芒、底层等相关词语。纠正方阵代表欠妥的表述,同时补充杨绛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钱钟书的一条腿走不得路是红卫兵毒打所致,他的头还被剃成阴阳头,杨绛夫妇每天都要戴上高帽子挂着写有“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牌子去示众,两人的工资还被停,温饱都成问题。引导大家通过文中描写不同人眼中的老王的文字概括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身处不幸却能坚守人性之善的底层普通劳动者。卑微却不平庸。)

2.探讨第二个问题:杨绛是个怎样的人?

金鑫:文中的老王虽然是一个贫苦不堪,孤独无依的底层劳动者。但是杨绛一家作为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嫌弃老王,反而处处帮助他,可以看出他们平等待人,心地善良。“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可以看出他们一家对于不幸者的同情,即便自己当时也处于水深火热(“文革”中遭遇不幸)之中。老王是老实人,而他们也没有因此欺负他,可见双方对人之真诚。当时杨绛自己的家庭状况也不是很好,而她每次都坚持要付给老王应得的钱:“我笑说有钱。”可见杨绛不希望他担心,另外,在取缔载客三轮后,她更是经常问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一定是杨绛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老王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杨绛会为病入膏肓的老王担心,同时自己也感到同情之外的悲酸(“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其实杨绛一家人是这个世界上对老王最好最关心的人了,但是杨绛还会感到愧怍。我们想,这是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周琦:杨绛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我总结出以下两点:生前是同情与帮助,死后是心灵上的愧怍。从作者女儿送老王鱼肝油治眼患、坐老王的车一定坚持付钱等,不难看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关心以及帮助,然而当我们仔细再想一想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这些事情的一个共同点——都与金钱有关,也就是说作者对老王的帮助仅仅停留在了物质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帮助是缺失的,甚至也有一些对老王精神的打击。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看看第6和第10、11段,老王把自己的心迹已经表示得很清楚了是想帮帮钱先生,那些鸡蛋和香油也是自己送给作者的,然而作者却执意要给老王钱。作者是出于好意的,但却没有尊重老王的意愿,或是说尊严。老王死后,当作者回想起这些的时候,也渐渐明白了自己当时做法的不当,心里有了一丝愧怍,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就是我们组的讨论结果,谢谢。(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同情、平等、善良、知识分子等关键词。引导大家概括杨绛形象:杨绛是一个关注并同情底层劳动者命运的高级知识分子。)

3.探讨第三个问题:杨绛愧怍的理由。

薛逸民:老王的不幸有很多,不争气的侄子,一生穷苦。但最大的不幸有两点,一只眼睛瞎了没钱治,自己临终前没有一个人来看望自己,在冷清中离开人世。杨绛的幸运在于,平日里得到底层的老王的帮助,他临终前还带着自己最后也是全部所有——鸡蛋和香油看望自己。杨绛却用钱侮辱了对方,也没想到请老王坐下喝口茶。总之,杨绛因为感到自己没有能尽到全力帮助老王而感到愧怍。(教师补充:我们不难发现,在与老王的交往中,杨绛有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想办法用钱去帮助对方。实际上这是一种俯视式的同情与怜悯。在生活中,她也很少从精神层面关心老王。)

袁雨婕:杨绛为什么会愧怍?其实她自己在第22段有分析。她知道老王领受了她的谢意但还是觉得心上不安。作者说:“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那她为什么会愧怍呢?我们认为她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真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倾其所有报答恩情,感谢杨绛一家对他的照顾,作者只是“强笑”着谢了老王,她的内心是复杂的,收不收礼,付不付钱似乎成了一个两难抉择,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作者没有因为老王的不幸而歧视他,说明她待人的平等观念,而自己拥有的天生就比老王多,这本身又是一种不平等,所以作者愧怍。

4.教师总结:同学们互动得很好,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我们最后一起来看这个问题:“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对老王愧怍的就是杨绛,因为找不出第二个人像她一家人那么关注并关心老王生活的人了。她和老王非亲非故,顶多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他。若干年之后,杨绛满怀悲悯甚至是愧怍之情写出的这篇文章,她通过老王的不幸观照出自己的平庸和幸运,反衬出老王形象的高大,老王生前卑微、死后无闻,但我们真实感受到他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乃至高贵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彰显精英良知和平民意识,有着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意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在黑板标题前写下“高尚”和“高贵”。)

最后请大家抬头看黑板左侧。今天赵润蒙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是星云大师的箴言:“人我相助,处处天堂。”“说好话,存好念,做好事。”希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对老王和杨绛两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让我们明白人性的善是多么的可贵,它对于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下课。

林玲,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

猜你喜欢
不幸者方阵杨绛
方阵训练的滋味真不好受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中外文摘(2021年18期)2021-11-12 02:36:21
选择
北方人(2021年9期)2021-10-13 12:18:36
选择
北方人(2021年17期)2021-09-15 12:49:56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2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我眼看《老王》(2)
方阵填数
实力方阵 璀璨的星群
散文诗世界(2016年5期)2016-06-18 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