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王子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尤其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连续扩大。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后的学生陆续毕业,导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为此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着社会政治的稳定,素质教育的推广及全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因此,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及提高就业率是高校教育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根据了解社会及市场需求,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学习,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场规划、创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就业教育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打造新时期创新性人才为教育愿景,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现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支持和服务的政策,具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提供各类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大力支持大学创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就业工作,有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该部门承担了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工作指导、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和各学院兼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共同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就业指导专业机构设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陆续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门机构。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机构设施配备良好、功能齐全,且基本都设立有专门的咨询室、接待室、洽谈室、多功能厅等,有的学校还设立了远程招聘室、信息发布电子屏等设施。但是各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的历史不长在我国,并且就业指导工作也没有在大学生当中得到全面普及,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普遍都要忙于日常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工作人员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与方式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已经有效开始了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组织招聘会和其他招聘活动、组织就业讲座、组织就业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宣传或咨询,其中包括就业指导课、讲座、校园招聘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这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准确的收到相关的就业信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业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
(三)就业指导人员专业背景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其理论、方法、内容、宏观环境,还是其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要定期通过一定的业务培训和调查研究,来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但是高校普遍都对其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多集中在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近几年逐步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但对于就业指导方法、职业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
职业生涯指的是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业直到最后完全地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指一个人一生之中工作任职的经历或历程。它既包含了工作职位、职责、活动以及相关决策,又包含了个人的态度、需要、价值观和期望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将职业生涯发展的对象界定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的需求、期望,职业态度、择业观和价值观;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职业变化晋升等,以及其今后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
就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明确的就业目标以及养成较高的职业素养,需要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其职业选择不是一个短暂性的偶然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将其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
(三)树立服务性的就业指导理念
无论是学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就业指导机构,其根本任务都是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但目前,还有许多就业指导机构缺乏准确的定位,高高在上的“管理”特征明显,“服务性”体现不足,无法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助手”。因此,对就业指导机构来说,要想获得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必须放下“身段”,淡化行政色彩,树立服务性的指导理念,想方设法贴近学生、深入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优质、可靠、快捷的服务。(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波,李洪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王秉琦,李寿国,彭璟.构建发展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3]夏建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职论丛,2008(6).
[4]卢玉霞. 职业指导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