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开一朵叫文艺的花

2013-04-29 07:59:13庄妍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程舞蹈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深入,强化、丰富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越发的重要。与此同时,唤起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共鸣也应该越发的贴近生活。因此,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我进行了初步尝试,将舞蹈视频《孔乙己》与文本进行比对,引导学生去找寻关联,思考不同,进行真诚的真阅读、深阅读,一起走进孔乙己的世界。

二、案例描述

一)课前准备

《孔乙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选用了孙科版的舞蹈《孔乙己》(配乐是林海的《欢沁》)来进行舞蹈和文本的比对阅读。在第一课时整理感知,从不同角度梳理过清洁的基础上,全班一起观看舞蹈《孔乙己》,布置预习思考作业(任选其一完成):

1.你认为舞蹈中的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吗?你是如何看出还

原的?

2.结合文本中的孔乙己,谈谈自己你对舞蹈的砍伐,说说自己喜欢

的部分以及不理解的部分。

3.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文本和舞蹈的理解。

批阅学生的感悟之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看法,上课时我们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孔乙己的世界。

(教学回顾: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电影、电视、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所以,我尝试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将不同艺术形式穿插起来,互相理解。)

二)课堂案例

师:同学们看完舞蹈之后,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很有意思的看法,我

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1:“舞蹈中我注意到他的手,总是循着某种规律。 显示向上,却

有一种无形的自卑。他几乎不看观众,却总是举着双手,似乎

要将天抱在怀里。接着便是下落,悲凉的,似泪水般下落。他

张开空空的双手,指缝间流走的,只有失落。最后,似得到救

赎般,再次上举。光环投在他身上,有种不真实感。”

生2:“伸出胳膊,一次次高举,那么向上。但孔乙己那时已然颓废

了,刚强有力的动作,不属于那是的他。那不是鲁迅先生的孔

乙己。”

师:这三个同学几乎都说到了孔乙己的手,但是看法各有不同,我们

就一起回到文本当中来仔细找找孔乙己的手关于孔乙己收的描

写,看看自己读出了什么第一、二组同学研读课文的4-9,第

三、四组同学找找课文的10-12小节。

(教学回顾:

舞蹈这种感受性极强的艺术形式无疑是非常容易和语文建立联系的。课堂从对舞蹈视频中印象比较深刻、并且有分歧的部分谈起,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舞蹈这些大量的手部动作编的有道理吗?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课文本身去找寻答案,这样孩子们会对因为直观舞蹈而引起的问题和发现更有兴趣,也更加愿意对课文真阅读、深阅读。)

由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得出孔乙己的虚荣、迂腐、善良、懒惰,并且再次回到舞蹈视频和三个学生的分歧。

师:经过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大家再看看舞蹈中孔乙己的手。

生3:我觉得不是,我还是同意生2,舞蹈中的手应该越发的无力,

“能买得起酒,再来一碟茴香豆。”这一部分孔乙己在酒家喝酒,

是他难得的快乐时光,虽然那时他破烂衣衫,浑身脏乱,去可以

喝酒猜拳,借教孩子写字以慰藉自己多年的苦读。这时候手可以

多指一些,第二段表现他挨打,也可以指。但是最后他分明是要

死去,已经绝望了,他不会再问天,就像孔乙己没有反抗的能力,

越来越麻木,越来越痛苦。

生4:我觉得其实两种观点都对,孔乙己的手正是自己命运的暗示,

鲁迅的文章中除了孔乙己还有其他的人,而舞蹈只有一个人在

跳,是一个独舞,所以我觉得可能要把手的动作放大,不停地

奋力的指天,应该是作品主题的呐喊,比如对什么的控诉什么

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说明啊大家啊,除了对文字,对于艺术

的理解也有很高的“造诣”,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是个独舞

呢?总不能因为没人吧。

(教学回顾:

我真为学生的思考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通过舞蹈的改编,来比对文本,去需找关联,去思考不同,从而进行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学生既有感性的情境,又有理性的质疑,智慧思维的火花不停闪现。我们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艺术而精彩,艺术因语文而灿烂。)

案例反思

一)艺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的特征,是以人物形象、性格来构成思维逻辑。舞蹈也是这样,舞蹈的创作,文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所以如果能够选择好的舞蹈来辅助教学,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的《孔乙己》一课正是这样的一次尝试。

案例中正是学生们有了对舞蹈的直观感受,对文本的认真解读,才会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更为认真的思考,才会有了“人为什么会发笑?一是因为带有嘲讽的意味,二是愉悦,三是带有高于别人的优越感。这些旁观者的笑,在否定孔乙己与周遭不协调的同时,也对旁观者自身进行了否定。以笑为背景,反映社会腐朽,正是“喜剧悲情‘笑应”的真心感慨。

二)真实体味文学艺术

语文和艺术并不可分,二者可以互相寻找、互相感悟、互相创造,这些可以从今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并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

课堂应是一场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案例中,学生们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既与预设巧妙融合,更碰撞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创造,大家不仅对文本理解深刻,对欣赏舞蹈艺术,对理解音乐也有更多思考角度和审美态度,课堂因而变得美丽。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不能缺乏艺术, 由此可见,让语文和不同艺术形式相互补充,切切实实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我们和学生、和语文、和艺术共同成长,在心底绽开一朵叫文艺的花。

参考文献:

1.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8

2.肖培东《走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 博客:我们的语文

3.石国峰,韦晒山.《让艺术之花在中学语文课堂绽放》《中华教育论

坛》,2003.04.

姓名 庄妍

电话 13770659713

快递样刊的地址 南京市弘光中学(银城东苑东侧)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程舞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我和舞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