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摘 要:旧南方的女性一直是福克纳作品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在《喧哗与骚动》中, 福克纳塑造了大量的旧南方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作品中几个主要的女性人物,来揭示福克纳笔下旧南方女性的形象和命运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女性形象;旧南方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64-02
一、引言
出版于1929年的《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同时也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主要围绕杰佛森镇的康普生一家展开,讲述了这个家族从兴盛到衰退,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很多人都从南方贵族的没落以及南方旧的社会秩序的分崩离析来理解这部小说,但是关注南方女性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福克纳批判了美国南方摧残女性的清教思想和妇道观,但也流露出作为一个南方人对那方女性的矛盾心理。
本文试图通过作品中几个主要的女性人物(凯蒂、康普生夫人、小昆丁、迪尔西)来揭示福克纳笔下旧南方女性的形象和命运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凯蒂的堕落
凯蒂是连接所有人物纽带,她的一生从反抗传统和追求爱开始,但最终竟沦落成为冷漠、没有任何道德观念的妓女和情妇。在童年,凯蒂对于班吉来说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关心她,给他温暖和关爱,当班吉受到欺负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保护他。不仅如此,她敢于揭露她母亲的虚伪,不害怕父亲用鞭子打她。当她长大以后,她努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愿按照南方传统的妇道观和清教思想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而是展示出蔑视和不屑。但这也恰恰揭开了她悲剧的一生。尽管康普生家族已经衰落,但仍然坚持南方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家人对凯蒂的冷漠导致她越来越感到孤独寂寞,母亲的冷酷无情、班吉只知道不断地索取她的爱、昆丁无耻自私的破坏了她和达尔顿的爱情。逐渐的,那个原本活泼、勇敢的凯蒂“真的是死了”。而她的母亲康普生太太在凯蒂离婚后将她赶出家门,不仅如此,她还不允许家人提凯蒂的名字,此后,凯蒂在家中被异化为高尔夫球场上人们呼喊“球童”的声音,康普生太太焚烧凯蒂寄来的支票的声音,她是“那个名字”。最后,凯蒂只能到外面去寻找真正的爱,但没想到自己未婚先孕,甚至连谁是小孩的父亲也不知道,被家人赶出门并沦落为妓女,最后成为纳粹军官的情妇。凯蒂在小说中最后的出场是在一位纳粹军官的敞篷跑车中,脸上“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而很多的学者都认为,“纳粹军官只是另一个版本的杰生”。
三、康普生太太的可悲
康普生太太是美国南方传统女性的代表,在清教思想的妇道观下成长为“大家闺秀”。可悲的是,在这种传统的观念下,她唯一的身份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淑女,而不是母亲和妻子,“作为母亲,卡洛琳康普生是一个完全的失败者”。她一生都是在努力的去成为南方传统和世俗所规范的那种女性,她毫无个人的想法、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康普生太太和她的大儿子昆丁曾有这样一段叙述:“我小时候家里有本书里有一张插图,画的是一片黑暗,只有斜斜的一道微弱的光射在从黑暗中抬起来的两张脸上……我得重新看到那张画才知道……她和父亲在微弱的光线中握着手向上走而我们迷失在下面不知什么地方即使是他们也没有一点光线。”事实上,这幅画正是康普生家庭的真实写照。因此,康普生太太也是南方妇道观的受害者。
但是,正是由于她这种对家庭和家人的冷漠无情使她又成为南方清教思想和妇道观的残忍的帮凶。对于自己的孩子她都没有任何感情,对于凯蒂和昆丁她内心是充满着敌意、对于班吉她甚至感到羞耻。正是由于家人在心灵上无法得到关爱,使得康普生先生和几个孩子最终走向毁灭,凯蒂沦为妓女和情妇、班吉被人阉割并送进精神病院、昆丁变得极度的悲观厌世,并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杰生变得贪婪无耻,毫无信义、康普生先生整日沉醉在酒精中并最终因此丧命。这些种种悲剧都毫无疑问的和康普生太太那种被南方清教思想和传统的妇道观所扭曲的、畸形的罪恶人性密切相关。
四、小昆丁的抗争
凯蒂的女儿小昆丁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堕落者,像她母亲一样,从小生活在没有关爱的家庭里,从小就断绝了和母亲的联系、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经常受到杰生的打骂及精神上的折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逃学、撒谎、甚至和男人在外面鬼混。正是这些大逆不道的行为颠覆了传统的南方淑女的形象,使她沦为“堕落者”。但事实上,小昆丁身上充满了对这些传统的清教思想和妇道观的抗争。当家人一次次的称她为坏女孩的时候,她愤怒的抗争说她之所以变坏也是被逼出来的。面对杰生整天都上着锁的房间,康普生太太毫无办法,“除了星期天打扫房间,别人从来不进去”。但是小昆丁则不管这些,有一天她打碎了杰生房间的窗户进入他的房内,将他这些年来克扣的凯蒂给小昆丁的抚养费和存款洗劫一空,之后便离家出走。这次经历给杰生以沉重的打击。小昆丁逃跑的日子是复活节,作者以此来把小昆丁的离家出走作为对南方那种压抑人性的清教思想和妇道观的一种唾弃,象征着南方传统的淑女文化终将灭亡。
五、迪尔西的慈爱
在灰暗阴郁的作品中,迪尔西可以说是一位慈爱、智慧、淳朴并与大自然有密切联系的女性。尽管她只是一个黑人女佣,但她却是福克纳所倡导的忠诚、仁爱、坚强和忍耐等美德的化身。她将自己的关爱毫无保留的奉献给身边的人,无怨无悔的照顾自私冷漠的康普生太太并悉心照顾缺乏母爱的凯蒂几兄妹,所以当昆丁最终选择自杀的时候,迪尔西的厨房是他内心唯一让他感到温情的地方,对于备受欺负的小昆丁,迪尔西更像是一位母亲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敢于批评主人的恶心、保护弱者,比如在杰生虐待小昆丁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呵斥杰生的暴行。恰恰是她的这种正直和慈爱,连杰生心里对她都充满了敬畏。迪尔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和优秀品质与康普生家的人行程来鲜明的对照,迪尔西工作的温暖的厨房与康普生一家居住的阴森凄冷的房子也是明显的对比。最后迪尔西的复活也象征了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慈爱、人性、淳朴、正直等美德的复苏,寄托了福克纳对人性复苏、美德再现的希望。
六、结语
《喧哗与骚动》创作的大的背景正是南北战争后,南方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化。以南方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族主义以及清教思想为基础产生的那种摧残女性的妇道观,即贞洁观,正随着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生活习惯的破坏而正在分崩离析。福克纳通过对凯蒂和康普生夫人的塑造,猛烈地抨击这种传统的妇道观和畸形的清教思想对南方女性的迫害;通过对小昆丁的描述来展示一部分不愿生活在这种枷锁下的女性的反抗与抗争;最后又通过对黑人女奴迪尔西的刻画来宣扬南方要重拾传统的美德和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Dawn Trouard. Faulkner's Text Which Is Not One [M Noel Polk. New Esays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Ber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3〕Linda Wagner. Language and Act: Cady Compson [J].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1982,14(2):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