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彩朋
【摘要】 肺结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治疗较为复杂,当前已被公认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由此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对中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期为加强肺结核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变化;护理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71-0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的进步,由此大大降低了各种疾病患者的病死率,但肺结核疾病仍旧是危及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疾病,在治疗上也存在较大困难[1]。心理状态不仅与性格、环境、文化程度等相关,同时与患者的经济水平也有着密切关系,根据调查发现,患者在出现肺结核疾病后,需要长期服药,由此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患者本人则需要承受较大的思想压力,等到症状有所改善后便自行停药,使得肺结核的复发率不断上升,从而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
1 肺结核疾病概述
肺结核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对于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来自于排菌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如果是健康人群,在感染结核菌之后不一定会发病,但如果机体免疫力下降,则会导致患者的病情爆发。患者出现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盗汗、咯血、胸痛等,传染源主要是通过痰涂片或者培养阳性肺结核的患者,其中涂阳肺结核的传染性最强,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如出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打喷嚏、咳嗽或者大声说话时都会导致以单个结核菌为核心的飞沫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对新的宿主产生感染[2]。易感人群主要有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患者等,其余还有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及居住条件差等人群也容易出现此种疾病感染,由此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制约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肺结核疾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古代时被称为肺痨,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此种疾病的发病率更是不断上升,因此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和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已经有接近1/3的人群感染了结核菌,每年新发生此种疾病的患者越有900万例,而每年死于此种疾病的病例已有200万例,中国出现肺结核疾病的患者数量仅次于印度[3]。此外,根据研究表明,肺结核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当中,由此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而且很多患者由于经济困难,难以坚持治疗,从而使得病情转化,由初治变成复治甚至是难治病例。在此过程中,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当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提出相对的护理策略,以确保患者的病情快速改善。
2 中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变化
2.1 焦虑与恐惧 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患者都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对于治疗结果未知所导致的,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本身是无能为力的,由此使得其容易焦躁,而面对疾病和死亡又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恐惧感,当一个人被确诊为肺结核后,最容易产生的心理情绪就是恐惧,因为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傳染性疾病,治疗时间较长,而且治疗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这种负面情绪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影响较大[4]。
2.2 孤独与抑郁 肺结核患者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时间治疗,但大多数患者的经济条件有限,如果长期吃药,势必会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患者为了家庭的考虑,经常会擅自停药的情况,由此使得其病情反复。此外,由于大多数的中老年患者年龄比较大,他们已经不再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要角色,本身就容易产生寂寞心理,而患者由于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而非常愧疚,经常会感觉到孤独,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抑郁感,情绪低落,变得沉默寡言,由此对其疾病治疗产生影响。
2.3 缺乏信心 肺结核是一种长久缠绵不愈的疾病,对于患者产生的影响是长久的,在经过了长期治疗之后,如果患者的病情不见好转,或者是由于停药而导致疾病反复,则会导致患者对疾病治疗产生怀疑,开始否定自己,甚至否定一切,情绪越来越不稳定[5]。当医护人员在为其提供治疗时显得非常敏感,甚至恶语中伤他人,不配合治疗,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样不仅会导致患者的烦躁心理和抑郁心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平衡遭到破坏,给其治疗和护理带来更大的困难。
3 中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护理策略
3.1 积极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来自于其治疗结果未知,对此,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当患者由于长期治疗而疾病无显著改善时,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始终保持耐心的态度,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耐心解答,讲解化学治疗的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同时应当向患者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让患者看到肺结核疾病治疗的曙光,从而缓解患者内心的恐惧,对于担忧较为强烈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引导其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患者之间的交流、各种有趣的活动等,尽量不要让患者一个人长时间独处,从而避免患者产生寂寞心理,引发抑郁。
3.2 为患者营造良好治疗氛围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情况,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如对于患者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当尽量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对病房定时消毒,注意通风;在面对患者时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微笑的态度,满足患者的需要;对于恶语相向的患者,应当给予理解,并耐心安慰患者,以尽量为患者营造轻松愉快的治疗氛围,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改善。
3.3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老年肺结核患者在经过多次、反复的长久坚持治疗后,由于疾病康复不够明显,同时药物的毒副作用大而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到其疾病康复,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为患者选择性的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当患者感到沮丧时,可以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其有效的鼓励措施,以激发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其重点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及生命体征均维持在稳定状态[6]。
4 结束语
由于肺结核疾病对患者的影响,使得患者的疾病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病况复杂,从而导致患者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由此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对此,应当加强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症护理措施,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实现其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玉山,朱良君,曹火军,林桂红,郭君.肺结核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因素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05).
[2] 董虹,焦卫红,徐志兰,杨海英,李华艳,王睿岚.住院肺结核病人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09).
[3] 杨林,刘军卫,吴东玲,刘芳君,郭红革.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02).
[4] 雷涛,冯梅,杨奇帅,万宝军,王守梅,王红敏.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9(05).
[5] 龚幼龙,武桂英,李玉梅,赵新平,万利亚,赵丰曾.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成本-效果 成本-效用 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12).
[6] 董虹,焦卫红,杨海英,李华艳.外来务工人员患肺结核病的心理特征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