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3-04-29 10:35付伟
关键词:公民意识建设

付伟

摘 要: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展示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起着重大促进作用,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公民意识的提高对形成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科学理念有着深刻的积极意义。提升公民意识和素质,必将成为关系推进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予以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公民意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9-02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公民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基础之上的。随后,它便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法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公民是指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社会成员。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包含了一个人的国籍和法律权责;表明一个人对该国的隶属关系。而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题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理解公民意识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公民意识的增强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农业大国,政治上的封建专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臣民、奴性、私民”文化心理。因此,公民意识特别是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向来比较淡薄。诚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所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很少。”①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效仿苏联的建设经验,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这其中也就势必淡化了社会成员的个性和公民自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发生巨大改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剧烈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也就不自然地产生了一些转型性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现阶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个性而忽略了培养公民最基本的责任意识,致使人们的功利心理日渐强烈而道德意识趋弱,自我意识增强而主体意识减弱。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所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②西方大国之所以先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十分重视本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民的政治素质特别是公民的个人意志还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使得公民参与经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总体小康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一些发达地区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遵守社会公德到维护公民自身权利和履行自身义务的自觉性等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比如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各阶层行业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和基本道德法律素质的差异,不同层次中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养成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光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包括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在内的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及人的素质现代化。可以说是一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诉求,明确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阶段。因此,现代化的最大动力源于人的艰苦奋斗和伟大创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全面自由而持续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所以,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促使全社会成员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现代化意识,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现代化品格和人格,使其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经济,是强调效率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以自主、自由、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规则来要求公民从个体与国家、个人与和社会的联系中逐步认同和内化从而明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权利以及义务,进而为市场经济做好所必需的价值观念的根基,助推市场经济的深入快速发展。在以前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以一家一户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表现为封闭、保守、迷信和安贫心态。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对发展我国公民创造新思维、创造性劳动明确了稳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的心理环境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前进的需要。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诚信观念、联合与竞争观念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经济参与主体能以公民权利和平等地位加入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同时遵守平等自由、合作与竞争、效率和公平等规则。唯有提高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然而,公民意识的形成和提升也是以进步的经济制度和繁荣的商品经济为前提的,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水平不高与经济体制的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打破这种社会基础,使人们冲破这些狭隘、保守的思维方式而接受现代意识,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经济生活,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三、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衡量国家主体的公民的自我觉醒和觉悟水平的标准是这个国家公民意识的高度。公民参加本国的政治事务和管理本国社会事务的自发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列宁曾经一度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④引用到民主政治和公民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来讲,公民意识属主观精神的范畴,而民主政治制度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公民意识以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形式出现时,在主观意识见之于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即在构建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和推进动其不断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中。公民意识的提升所培养起来的自主、平等等精神,能促使公民明确其所承担社会责任和拥有社会地位,从而激起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构建和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思想动力,只有通过培养公民意识,民众才能具备理性的政治思考能力,拥有参与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构建起行之有效的、从下到上的政治参与机制。政体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必须继续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政策推进政体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中可以看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来说,社会制度是构成人的发展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它可以限定、规范和塑造人的交往活动和社会关系,某种程度来讲,制度直接赋予人的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可以影响和建构人的意识。所以说:“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说的那种个人。”⑤公民意识作为社会精神意识和价值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内逐步养成的具有广泛性的民众意识。培养和提升公民意识除了需要提高公民个人的自觉性以外,也应该发挥基础性作用,即公民角色的转变必须有健全和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支撑。只有健全的民主法制,才能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若每一个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公民都能主动遵守并维护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那么,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也就必然得到了相应的增强。因此邓小平强调: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所以,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是发展公民意识的现实需要。公民在健全的民主政治环境中活动,其身份、权利才会受到法律及制度的保护和鼓励,唯有如此,公民维权意识和担负责任的热情才会不断提高,公民意识才会日趋成熟。

四、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

社会学家帕森斯曾在《社会系统》中对人类现代化历程作了简单地描述。他认为,人类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日益紧密结合发展过程,真正发展了的现代化,应当是经济上的工业化与政治、文化上的民主化相统一,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同发展”。⑥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说,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公民意识亦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着力点在于完成我国公民的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道德情感为主导的意识向现代社会理性意志为主的转变,并实现精神融合,这种融合的根本点不在于彻底改造,而是实现两者批判的结合。正像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展现的对改造传统基督教以谋取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转变一样,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向现代社会以理性意志为主导的转换,也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又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公民自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增强既要以物质文明的发达为基础,又要以发达的精神文明为基石;既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又要以文化的繁荣为后盾,并且坚持以理性的、法治的、民主的先进文化模式对公民意识进行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在道德文化环境发育不充分的条件下,公众发挥自身主体意志的趋势是畸形的,失衡的,那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伦理与公共人格。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为社会主义增加“软实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的发展而实施的。因此这就需要每一个现代化参与者增强自身文化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首创精神,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吸收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促进个人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守法精神的全面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需要公民的参与,更需要公民意识的增强与发展。现代社会要想实现经济市场化、文化多样性、政治民主化,就需要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同样现代公民的主体、理性、契约、公平、责任等意识的养成与实现,也需要经济的支撑,制度的保障和文化的推进。如何促进公民意识的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从国家管理者到普通民众,都要运用一切有利条件,发挥民众的创造力和主动精神,提高公民意识的层次和水平。这样,我们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才能稳步前进。

注 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②李慎之.修改宪法和公民教育[J].改革,1999(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⑤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⑥朱白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参考文献:

〔1〕马瑞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8(10).

〔2〕王艳,荣荣.浅谈现阶段中国的公民意识[J].科技信息,2007(5).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对话·素材·练习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