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服务券引发的杠杆效应

2013-04-29 10:27李诗素
当代党员 2013年6期
关键词:黔江区卫生院公共卫生

李诗素

2013年4月18日,黔江区濯水镇卫生院医务室门外,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

“自从有了这本‘小册子,娃儿预防接种该打啥子针、该吃啥子药,都清楚了。”蒲花社区三组村民杨艾萍挥舞着一本“小册子”,拉着四岁的女儿前来接种。

“现在,村里医生经常主动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醒我们带上这本‘小册子给娃儿预防接种!”四组村民谢增和接过话头。

村民们讨论着这些年的变化,心里乐开了花。

“传统的公共卫生服务,由财政按统一标准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拨款,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这种‘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很不公平,群众怨声载道。”黔江区卫生局副局长王世芳说,“但现在情况大为改善了。”

撬动这一变化的杠杆,就是黔江区推行的公共卫生服务券。

分配弊端

2009年12月5日,黔江区中心医院。

伴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杨艾萍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刚刚在长安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杨艾萍生怕把孩子生在车上。

“从怀孕到小孩出生,进城产前检查不下六次,每次都得腆着大肚子去赶车,一去一回累得腰酸背疼。”杨艾萍苦不堪言。

由于乡镇卫生院除了几张病床外,几乎没什么医疗设备,导致群众不得不赶车到区里就医。

“与其说孩子是在医院生的,还不如说是在车上抖出来的。”杨艾萍打趣道。

好在有惊无险,怀胎十月,杨艾萍终于解脱了。

相对杨艾萍,谢增和一家就没那么顺利了。

2006年3月31日,濯水镇卫生院。

谢增和端着一碗荷包蛋,悉心地喂着刚生完小孩的妻子张建芹。

“刚剖腹产,不要让她一次吃得太多。”护理医生叮嘱道。

出院后,谢增和把妻子接回了家,但由于不懂得科学护理,导致妻子伤口感染。

谢增和吓坏了,村上也没有专业的保健员做产后回访,谢增和只好请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治疗。

“我们为张建芹治疗了半个多月,伤口才痊愈。”濯水卫生院妇幼保健医生龚继明说。

技术设备短缺、服务不到位,让许多农村产妇遭了不少罪。

2005年之前,黔江区主要采取财政对公共卫生工作定额补助的方式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这种传统分配方式有很多弊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为获得更多的财政补偿,便虚报服务人数和项目,出现了‘数字接种现象。”王世芳说,“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限制,也就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基层群众享受不到足够的卫生服务。”

为破解这一难题,黔江区卫生局开始了探索。

制度破题

2005年8月的一天,黔江区卫生局会议室座无虚席。

全区卫生系统的相关人员悉数列席。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公共卫生服务的弊端已暴露无遗,关键是怎么破解!”分管公共卫生服务的王世芳抛出议题。

“其他地方试点的服务券制度,不妨借鉴一下。”有人抛出想法。

“对,将以前财政对公共卫生工作的定额补助改为政府以服务券的形式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有人接过话头。

“采取收券服务、见券付费的方式,是变‘养人为‘养事,不仅可以杜绝基层医疗机构虚报服务人数和项目,也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得到的服务项目心里有个底。”有人补充道。

最终,会议达成一致——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

一个月后,制度出台——凡户口在区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由政府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接受服务券的对象,凭券可在区内任何一个卫生院、村卫生室接受免费的预防接种、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儿童体检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每提供一次服务收取一张服务券,接受服务对象和医务人员同时签字确认,凭回收的服务券数量,由区卫生局每半年拨付一次经费。”王世芳解释道。

另外,考虑到各乡镇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原因,还设立了校正系数,以平衡实际支出,按照“回收服务券张数 每张服务券基本费用 校正系数 考核得分百分比”计算。

“这样一来,同样一张服务券,不同的乡镇价格不一样,如在城郊乡镇为6元,在偏远乡镇有可能是10元。”王世芳说。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制度和后续探索仍在继续。

2007年,区财政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经费,进一步创新了“服务券+合同购买”的方式。

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黔江坚持服务券的做法,不断优化操作流程,经费逐步增加到25元/人。

完善的制度,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券的杠杆效应逐渐显现。

杠杆效应

2013年4月23日,黔江城西街道关云村。

两个穿着白大褂、背着药箱的小姑娘,出现在65岁的米仁凤家,她们是来自街道的医务人员黄静和尤丹。

“来了呀,辛苦你们了哟!”米仁凤热情地招呼着。

黄静打开药箱给米仁凤检验血糖,“血糖5.5,控制得很好!”

“这两年,你们每季度都要来给我体检一次,我都是按你们的指导吃饭、服药,才控制得这么好!”米仁凤感激地说。

关云村距城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20公里,黄静、尤丹与三个村医负责关云村的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的随访工作。

“2005年以前,下村为村民服务,一年就一次,并且没有达到全覆盖,为了完成任务,难免虚报数字。”城西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小刚坦陈,“服务券制度推行后,对我们有了约束和激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除了增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主动服务意识外,服务券制度还确保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服务。”王世芳说。

2012年9月22日,白土乡三塘村廖秋林家,刚生完小孩的廖秋林躺在床上坐月子。

床边,乡卫生院的医生在为她作产后访视。

望著大老远赶来的医生,廖秋林很不好意思。

廖秋林的家距离白土乡卫生院30公里,山路崎岖,步行来回需要好几个小时。

“医生来了有五次,以前都没见过这样的服务。”廖秋林很是感激。

为了让村民享受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黔江区基层卫生院还推行驻村医生签约式服务,增加了免费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看病就医等20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四免、两覆盖”。

2012年,黔江区“七苗”接种率从2005年的86.26%上升到99.57%;住院分娩率从80.69%上升到97.99%;孕产妇死亡率从87.4/10万下降至15.7/10万;婴儿死亡率从17.83 下降至7.4 ;传染病发病率从572.36/10万下降至302.15/10万,麻疹发病率从2009年4月至今保持为零,无流脑和乙脑病例发生。

一张小小的服务券,就这么撬动了黔江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变化。

猜你喜欢
黔江区卫生院公共卫生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卫生院重新吃上“大锅饭”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