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的故事

2013-04-29 09:52辛国强
环球慈善 2013年6期
关键词:盲女女校尔德

辛国强

1844年,来自英国的爱尔德赛女士(Marry Ann Aldersey),在宁波创办了一所女塾。正是这所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让爱尔德赛结识了一位使用外国名字的中国盲女——阿格尼丝·居茨拉夫(Agnes Gutzlaff),并由此缔结下两位异国女性之间的一段忘年之谊……

宁波的“马利姑娘”

1797年6月24日,爱尔德赛出生于英格兰埃塞克斯郡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她27岁那年,认识了从中国回国休假的马礼逊(RobertMorrison)牧师,跟随他学习中文。马礼逊是西方派往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在他的影响下,爱尔德赛立志去中国传教和从事教育工作。

1837年,40岁的爱尔德赛成为英国“促进东方女性教育协会”(Society for Promoting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的成员,获得了去海外工作的机会。这年8月,她来到爪哇的第二大城市泗水,创办了一所面向华人女童的学校。但她最终的目标还是去往中国本土。

1843年,爱尔德赛终于取道香港,来到宁波。之后不久的1844年1月1日,宁波开埠,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5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就在宁波开埠的这一年,爱尔德赛在宁波城内祝都桥竹丝墙门内(今尚书街东端),开设了一所女塾。女校得到英国“促进东方女性教育协会”的资助,免费招收女童就读,开设了国文、算术、圣经等课程,并教授缝纫和刺绣。

爱尔德赛意识到,在这个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国度,女性特别是社会中下阶层的女性,却普遍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她的理想是通过推动女性教育,提升东方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她登门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免费为就学的女童提供食宿,甚至发放衣物和零用钱。一年后,女塾有了15名学生,1852年逐渐增加到40名。这些数量不多的学生基本来自社会底层,“为使婢弃女及最穷苦之女孩”。

宁波祝都桥女塾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934年,上海《东方杂志》刊发褚季能的“女学先声”一文,明确指出:“中土的第一家女学校,便是由爱尔德赛小姐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宁波创办的。”

在宁波女塾的影响与推动下,185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的琼斯女士在上海创办了文纪女校,后与1861年创建的俾文女校合并为著名的圣玛利亚女书院(st.Maws Hall)。1859年,美国基督教会卫理公会在福州创设了“毓英女子寄宿学校”(今福州第十六中学前身)。1864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在北京创办了贝满女学堂(后于1895年改为贝满女中,今北京166中学前身)。伴随着这些风起云涌的教会女子学校,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风气大开。

爱尔德赛终身未婚。在抵达中国的那天,她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到达,来到中国人中间,这也是我的结婚日。我久已与使我如此感兴趣的(中国)人民订了婚。”渐渐赢得宁波市民敬重的爱尔德赛,被当地人称为“马利姑娘”。

就在宁波女塾走上正轨之际,一位姑娘的到来,让爱尔德赛有了得力的助手和忘年之交。姑娘来自伦敦,却是中国人,而且双目失明……

使用外国名字的中国盲女

阿格尼丝·居茨拉夫的身世,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不详。她的生平在中文史料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甚至没有留下中文名字。依据英文资料中非常有限的记载,可以知道的是,她是广东人,于1842年1月3日进入伦敦盲人学校学习,时年7岁。

身为中国女盲童的阿格尼丝之所以能被送往英国接受特殊教育,和当时一位来华的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rl Ffiedfich AugustGutzlaff,一译郭士立)有关。郭实腊的妻子是英国人,而且曾经是伦敦女性教育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中国工作期间,郭实腊夫妇收留了一些被遗弃的女盲童,并请当时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的著名医师伯驾(PeterParker)予以治疗。对于无法复明的女盲童,郭实腊夫人将她们送往英国接受盲人教育,并让这些孩子使用自己的夫姓——居茨拉夫(GutZlaff)。阿格尼丝就是其中之一。当郭夫人在广州遇到她时,她还是一个在街头乞讨的流浪儿。

对于将中国女盲童送到英国一事,郭夫人曾经这样写道:“(以此)来让中国人认识到,那些不幸丧失了视力的人,并不是社会的寄生者,他们可以接受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立,可以对社会有用,并且快乐。”原本无依无靠的阿格尼丝无疑是幸运的,她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受到了比较完整和良好的教育。

1855年,20岁的阿格尼丝返回祖国,进入爱尔德赛开办的宁波女塾,成为中国第一个能够为盲人教授盲文的女教师。

在宁波的日子

阿格尼丝的到来,让爱尔德赛非常高兴。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是一名很好的音乐老师。1859年,在给友人的信中,爱尔德赛这样谈论自己这位年轻的同事:“阿格尼丝(我非常非常喜爱她)现在已经可以流利地讲(中文),并因此使她在盲人工业学校中变得极有价值……她每天上午都在那里,有时用口授,有时用盲文来教学,希望撒下的这颗种子终究能成大器。”

爱尔德赛所说的“盲人工业学校”(ASchool of hdustry for Me Blilld),其实是一个帮助盲人学习技能的小工厂。对此,阿格尼丝在给英国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道:“爱尔德赛小姐在这里建了一个盲人工厂,并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发工资。盲人们每天从上午九点工作到下午五点,他们在这里织席子,做鞋袜,以及花样不同的项链。现在我们已经有十一个工人了。我每天早上九点都去那里,教他们读书和传播上帝的福音……下午,我在教室里教授四名女孩童。”

爱尔德赛和阿格尼丝在宁波的日子忙碌而充实。但时光荏苒,渐感年迈的爱尔德赛决定远赴澳洲,投靠定居在那里的侄女。1861年,她将自己创办的女塾移交给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柯女士(Miss Cole),将盲人工厂托付给阿格尼丝,然后告别生活了18年之久的宁波。

爱尔德赛走后,柯女士将宁波女塾与自己在1847年开办的一所女校合并为崇德女校,设校址于江北槐树路。此时,宁波城内还有一所女子学校,就是美国浸礼会教士罗女士(Miss Lord)于1860年在城北江滨(今永丰路)创办的圣模女校。后崇德女校与圣模女校于1923年合组为著名的甬江女子中学(Yongjiang Female Middle School,今为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尽管失去了一位挚友般的长者,阿格尼丝依然独力支撑着盲人工厂。不过,大概就在爱尔德赛走后一年,由于太平军战事的波及,阿格尼丝也离开宁波,去了上海。虽然两位异国女性相处只有短暂的几年,但在宁波共同度过的岁月,却成为她们彼此难忘的怀念。

生命的落幕

阿格尼丝与爱尔德赛分别后,两人天各一方,并由此展开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1872年,上海宁波路隆庆里(今山西南路口)开办了一家西医院——体仁医院,“系国人在沪创办的第一家西医院”。当时医院“聘英籍医生詹美生主持诊务”,“贫苦病人住院、医疗、膳宿全部免费”。

关于体仁医院的由来,中文史料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广东某富商之盲女(姓名无考)临终遗言,愿献全部遗产创建医院,专治目疾。”至于这位“广东某富商之盲女”究竟是谁,史料中并没有多少可以追寻的线索。

不过,医院有一个英文名字:GutzlaffEye Hospital(居茨拉夫眼科医院)。根据现存英文资料中的一些零星记载,可以肯定,医院是根据阿格尼丝的遗嘱建立的;而医院的英文名字之所以冠以“居茨拉夫”这个姓氏,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只有外国姓名的中国盲女。

在中文史料中,阿格尼丝“姓名无考”,语焉不详。她是广东人,但并非“广东某富商之盲女”。此外,她在上海期间的具体情况,何时离世,都无从可知。大概在体仁医院建成之前,她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至于爱尔德赛,她到澳洲后,和侄女一起在南澳洲的麦嘉伦谷(Mclaren Vale)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命名为“庄桥学校”。庄桥是宁波姚江北岸的一座小镇,是她在宁波时常去的一个地方。不久,爱尔德赛即在麦嘉伦谷去世。

今天,在南澳洲麦嘉伦谷,还有一条名叫爱尔德赛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与塔塔切莱(Tatachilla)路交叉的路口,有座小教堂。教堂后面,矗立着一座墓碑,下面长眠着一个半世纪以前在中国宁波创办女子学校的爱尔德赛女士。

猜你喜欢
盲女女校尔德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盲女遇害
COMPLEX INTERPOLATION OF NONCOMMUTATIVE HARDY SPACES ASSOCIATED WITH SEMIFINITE VON NEUMANN ALGEBRAS∗
盲女的脸
巴西:免费教盲女化妆
巴西免费教盲女化妆
罗尔德·达尔的《吹梦巨人》
勾搭留学君!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传递信任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