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涛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对于公众来说,水价具有特殊的政治敏锐性,其涨落起伏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这也就使得水的商品属性变得更加敏感和复杂。
水价构成成分复杂,当水资源费作为成本、污水费作为代收等都落在居民的缴费单中时,些微的上浮都容易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价格与服务质量挂钩,当行业陷入低质低价的困境时,非理性的误解往往蒙蔽了大家的双眼,往往让大家无法正视问题究其本质。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机制来对水价进行约束和保护,水资源保护、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提价需求和社会公众的无法认同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水价所引发的矛盾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缩影。
水价,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未来发展的问题,在此呼吁:让我们理性看待水价。
目前,中国水价是政府价格部门确定的、由自来水公司直接向用户征收的费用,政府的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都隐含在自来水公司的水价之中,水资源费成了成本、污水处理费成了代收。各地水资源费差异巨大,从每吨0.1元~1.6元不等,远远没有到位;各地供水服务成本在1.0元~2.5元不等,存在服务缺口,污水处理费在0.4元~1.3元不等,也远未到位。
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收费体系,表现在:
其一,在中国目前的水资源背景下,水的浪费严重,水的价值在社会经济对价中存在严重低估。但是受制于水价由水务服务企业向公众征收,公众不认可提高水价,认为会提高企业的垄断收益。
其二,依据成本定价适合于水资源没有成为制约因素的20年前,水资源价值可以不参与定价体系。当水资源日益稀缺,水资源价值越来越高,水资源如果简单作为成本纳入水价,就已经呈现收费倒挂。目前水价中企业代收的费用已经约为5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高。以价格名义代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造成社会对供水服务价格的严重误解。
其三,严重缺位的水价,不仅让水的价值低估,而且严重制约了水的投资、水质保障、管网改造以及流域生态的恢复;使行业陷入低价低质、低质低价的发展怪圈。
合理的定价模型应该兼顾水资源价值和供水服务水平。目前,中国的水价形成机制已经严重制约了水务服务的安全和可持续性,需要大的调整。如何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水价模型还需要系统研究。但是,不管哪种定价模型,消费者所支付水价,不能再简单以成本作为唯一基础,还需体现水资源价值。但这并不意味水务服务公司收入会因此大幅度提高,因为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可能大于而并非简单等于水务服务公司的直接所得。也就是说消费者支付形成水价收益并非完全归水务服务企业,企业获得的收入部分仍然需要依据其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而确定,并接受政府监管,而多出的部分,相当于“水资源公共基金”,由政府应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网的更新、生态恢复以及弱势群体的补贴等方面。
研究显示,中国水价占居民支付比例不到1%,世界银行的报告提出的国际通行标准是3%至5%,越缺水的地方比例越高。对当下中国而言,适当提高水价,并从形成的“水资源公共基金”中支付给贫困人群的补贴,可使贫困人群的水价支付比例仍然保持在1%~2%,富裕人群可达3%~5%,以体现社会公平。核算下来,如果补贴得到,即便水价提高较大,也可以将社会的总体支付比例总体维系在3%~5%的水平,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但是,这里有一个水价调整必须掌握的前提,就是消费者所支付水价的去向必须公开,给水务服务公司多少,政府用了多少,都要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