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艳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基础,英语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扩展。但是,学生大多反映掌握词汇很难,因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鉴于此,教师既要有科学的语言学习理论做指导,又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积极词汇;消极词汇;构词法;语境
说起牛津版初中英语这套教材,教师感到最困惑的就是这套教材词汇量大,不好教授。而学生最大的障碍同样是词汇量大,难以掌握。学习英语词汇,很难说有什么万能的诀窍,但也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根据英语词汇的特点,教师应该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自觉可以试一试。
一、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是采用如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手势、动作、表情开展新词教学的手段。对于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表示情感的动词以及形容词等一般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特别是对于初学者。采用直观教学可将词的音、形、义全过程一次性完成,既生动形象又情趣浓厚。如,教“map”一词,可向学生出示“地图”并用手指着地图说:“This is a map.”,再拿另一张地图说:“This is a map , too.”反复几遍,学生便明白“map”即是地图。
二、音形结合法
词汇本身有音、形、义三要素,学好语音不但是英语听、说技能的需要,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大有帮助。教师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掌握国际音标,为学习词汇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从而掌握正确的拼写形式。在教学新词时,可用音、形结合的方式列出已学过的相似词,逐渐加强对所学词的音、形印象。例如,教学“fear”时,可以列出ear,near,pear,dear,hear等单词,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更好。
三、运用构词法
初学者对构词法还没有什么感受,学过近1000词之后,教师就应该开始引导学生考虑构词的规律问题。如,一个形容词加上ly就成了副词,一个动词加上tion就成了名词。一旦懂了一些基本构词方法,英语的词形就不再是“天下大乱”的样子,而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但对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词的不同词性去选用正确形式。
四、搭配教学法
搭配是指一个词与某些词连用,而不能与其他词连用。“看书”只能说read a book,不能说see a book;“看朋友”可以说to see a friend; to visit a friend,而不说watch a friend;而“看电视”有得用watch TV,不说look at TV等,这些都是词汇搭配。还有一种就是语法搭配,它是一些语法关系的固定表达方式。我们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来表达“谢谢你的帮忙”,而“恭喜你成功了”就用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success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汇不要孤立地教,要与它的搭配一起教。
五、语境教学法
语境就是上下文结合,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英语阅读中,语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决定词义,进而更好地理解句子和文章。例如,The boy in the bright classroom is very bright.通过上下文我们知道词句中第一个bright为“明亮的”,第二个bright为“聪明伶俐的”;语境还能体现词的用法,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词汇。举个例子,We had a big breakfast this morning.通过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学生可以发现一条重要规则:三餐之前加形容词时,可以加不定冠词。
六、图示、表解法
教师可根据新教词的词义和用法特点,采用图示法、表解法或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利用感官直接感受新词的词义和用法,如在讲解take(带走,拿走)、bring(带来,拿来)和fetch(去拿来)这三个词的用法区别时,只要画一些箭头图示来描述,这三个词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
七、交际教学法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后,教师就要鼓励其积极运用,培养其交际意识。“学习越到了高级阶段,越是應该强调输出的重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给学生创造英语交际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初级形式有词汇游戏、组词造句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随着学生词汇“输出”能力的增强,“输出”方式可向高一级发展,学生可通过开展演讲、模拟情境、看图说话、编写故事、写阅读心得等活动对已学词汇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总之,让学生学好词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词汇的积累和掌握更需要不断地学习、记忆、理解与运用,而词汇教学不可忽视上述七种方法,它们常常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湖县金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