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红琴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完成学习,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在实际交际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提出,现代外语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更关注人的发展和情感需求,关注人的个体差异,强调对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各种发展潜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使教师和学生在互动(interaction)中共同建构知识和技能。
一、互动理论简述
Long的交互论或交互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es)是在Krashen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Long与Krashen一样,认为可理解的输入产生习得,但他同时发现,交际双方经常为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作交互调整,这种交互调整包括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和语言形式调整(linguistic adjustment)两个方面,它比仅仅只有语言输入形式上的调整更能促进学习者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1]。交互假设对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交际双方的交互修正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际互动来创造和接受可理解性输入。交互假设理论同时强调,只有在一定交际情境下的语言输入才有实际意义,也才真正能为学生所吸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语言学习中认知、心理和社会互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来考察教学系统及其运作过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媒体)之间实现互动并处于最佳状态,在系统坐标中就会相交而出现一个交融区,即教学优化目标的满意值区。[2]在任务型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及参与下,学生通过具体的交际任务来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这对课堂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是立足于交互理论的拓展,它存在多重维度,既表现为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更体现在课堂话语和课堂活动等教学要件之上,也反映在社会文化之中。其中涉及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包含课内活动的执行,也包括课前的教学准备和课外的辅导与作业,还包括课后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过程,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互动概念。互动教学模式符合任务型教学下以具体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的教学组织的基本规律,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任务型外语课堂教学的多维度互动
1.教学主体的互动
教与学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互动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主体的互动上,即师生之间的互动,它既包含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又包含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是一种师生课堂行为的双向互动模式。
(1)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
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不能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还要以一种平等协商、参与的身份与学生交往互动。现代外语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不断更新思想,丰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赋予教学活动新的生命力。
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首先表现在教师参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并扮演任务的设计者、检查者和监督者以及评判者的角色,游离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外。互动性外语教学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除了面对面的课堂交流外,教师还可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及网络互动手段,如电子邮箱、网络留言、QQ群等参与学生课外作业的协商与讨论。教师通过全程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意义协商等手段,克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把目标语作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语言习得和内化的良好环境。
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还表现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过程,尤其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教师能更加科学、客观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同时,通过此类评价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评价互动,能使学生体验到师生平等,创设出一种更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教师要经过有意识地设计与安排,以不同的任务形式,使学生参与到那些传统认为只有教师才能从事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首先,教师可邀请学生参与备课过程,如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具的制作,甚至包括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等教学准备过程。教师也可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的形象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规范与优化过程。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安排学生参加课堂的组织与教学内容的讲授,如以小组的形式自我组织并开展自我讲授,甚至通过课外的帮学活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施教行为的一份子,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目标语言,同时也在教的过程中增强其责任感,锻炼其组织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的另一体现是学生参与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过程。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形成性评价过程,如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档案的管理等,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对学生的评价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评价中变被动为主动,在自我评价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习得。
2.课堂话语的互动
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同时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课堂话语能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现代外语课堂提倡以提问、协商、讨论为主的课堂交互方式,尽可能多地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话语轮次,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我们可以从意义构建和信息交流两个方面对课堂话语互动的功能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1)话语互动与意义构建
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建构意义。意义协商能有效地把输入、学习者的内在能力,尤其是选择性注意和输出三者联系起来,促进学习者语言的习得。意义协商对语言学习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互动,就没有意义协商的机会。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说话的方式传达信息,沟通思想,建构意义。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以构建意义为目的的课堂互动活动应尽可能体现真实交际的特征。学生的言语行为不再是程式化的反应,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既有的知识与技能表达真实的思想,这就对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互动式话语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意义协商的机会,通过交互式的意义协商解决问题。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交互式话语帮助学生完成对语言文本的输入、理解和掌握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要学生简单地学会重复或模仿相应文本,而是希望学生能以意义协商的形式换一种角度重新建构意义,并以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语言输入到输出的完整过程。因此,师生互动不能只关注输入文本的语言形式,更要关注语言材料背后的语境信息、语用信息等,在此过程中,话语主体要通过积极的互动思考,充分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话语形式和意义的有机结合。
(2)话语互动与信息交流
课堂话语互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信息交流,即参与互动的双方根据互动的目的提供信息和接收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交际情境,同时在互动中要尽可能遵守信息交流的一般原则,通过话语互动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信息交流促进语言习得。在这种课堂话语模式中,师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是平等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是互动的双向沟通。
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信息差策略。信息差是指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交际的双方除了拥有一定的共享信息作为交际的基础或平台之外,各自还拥有一些新信息,这是交际双方都想知道的信息。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则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通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在任务设计时有意制造信息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发其信息交流的欲望,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入和高品质的语言输出。
3.课堂活动的互动
传统的语言课堂大多采取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课堂行为以教师的输出为主体,于是造成师生间很大的互动不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双方成了教与学两种不同动作的机械运作主体,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品质培养,不仅造成语言习得的低效率,也忽视了外语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标。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的互动性,提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互动合作扩大其认知结构,产生新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语言能力。课堂活动的互动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和学生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和组合方式,使教学互动既包括师讲生听、师导生思、师示范生模仿、师点拨生探索等,也包括生质疑师启迪、生答疑师评价矫正、生分析议论师概括归纳、生操作演示师点评指导等,同时也包括生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如两两互动、小组合作互动等。多向互动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多边的人际交往中,学生会获得更多思考、决策和应变的机会,在接近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培养情感和性格,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课堂活动互动的重要途径。由于语言所固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实现习得。合作就意味着对话与互动,由教师到学生的语言知识单向传递变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换。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对话与互动来建构意义和生成话语的。同时,它要求学习个体之间积极地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要求学习者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社会文化的互动
社会文化与交际密切相关,受社会准则的制约。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论认为,文化适应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果变量,学习者对外国文化的适应程度表现在他与该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适应和融入目的语群体的成功程度决定了该学习者目的语学习的成功级别。[3]语言文化教学多元共生观也指出,外语教学应该以文化的冲突为出发点,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因为冲突本身就是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是化解冲突与达到理解共存。
文化适应论与语言文化教学的多元共生观对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导入文化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目标语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母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正迁移作用,通过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碰撞、调整、吸收、接纳,完成目标语文化的内化,缩短学习者与目标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提高目标语使用的准确性与得体性。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是教育工程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表明,课堂互动能极大促进教师和教学对象关系的内融化,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进而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任务型外语课堂教学互动的多维性,认为教学互动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甚至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是一个发生在多情境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互动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获得最真切的课堂体验,更好地激发教与学的热情。互动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以互动为中心的主动性的、理解性的学习,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是实现外语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Long,M.H.Questions in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Language Learning,1981,31(1).
[2] 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1997(1).
[3] Schumann,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78.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