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葛新斌
随着民主思想的宣传和普及,教育民主化问题日渐成为教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领域,现代教育改革更加把教育的民主化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实践给教育民主化带来了新的困惑。由于一部分人过分夸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对教师权威给予彻底的贬斥、抛弃,导致教师不敢批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因而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正常的秩序。这其实是师生关系民主化过程中忽视“师生”这一特殊关系的表现。本文尝试从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问题,试图论证师生民主关系与教师权威共生的可能。
一、民主与熊彼特的民主观
随着西方近现代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陆续建立了民主制国家。但是,在民主现实的实践中,一向标榜“民主、自由、平等”的西方国家却遭遇了民主危机。西方学者发现,即使在西方民主社会里,也根本找不到经典民主理论所描述的民主模式[1]。因此民主现实的实践与西方的民主理念产生了强烈的矛盾。精英民主理论即试图缓解西方社会民主现实的危机而提出。其中,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是精英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精英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
1.“民主”概念的界定
“民主”(Democracy)一词由希腊文Demokratia演变而来,其基本含义是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最早的民主制出现在古希腊,其中雅典是城邦民主制的典型代表。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制,指“人民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即“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2]
2.熊彼特的民主观
熊彼特认为,“民主”一词不是指人民真正在那里统治,而是人民选择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民主即是这种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而非经典学说中的价值目标。因此,熊彼特把民主定义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3]。
熊彼特指出了经典民主理论的困境在于将“民主”抬高为一种价值目标,认为民主是产生政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本身并不是目的。人民的作用不再是对国家进行统治,而是使用民主的手段选举作政治决定的人。只要存在选举政治领导人的民主程序,并且人民可以自由地选择或罢免统治者,那么民主就是完善的。因此,民主只是一种制度化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否保证人民接受或拒绝统治他们的人的权利,便是民主制度的判断依据。
由于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那么少数的政治精英必须通过民主选举获得统治权或决策权。这个竞取领导权的过程被熊彼特描述为,政治家带着他们的政治主张来到“政治市场”,利用政党、竞选班子、大众传媒等工具,通过广告宣传、口号煽动等手段赢取人民的选票,从而获得政治决定权或保护已获得的作政治决定的权力。同时,人民也拿着自己的选票,选择符合自己心意的政治主张。需要指出的是,在民主的制度安排下,人民有权利对已获得统治权力的精英们进行罢免或继续支持,这样才坚持了民主的要义。
二、师生民主关系可能性的理论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问题上,并通俗地把师生关系界定为一种“朋友关系”。[4]鉴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我们这里不讨论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朋友关系的问题,而是将师生关系严格地放在“教与学”这一过程中来讨论,并尝试对师生关系作出一个新的定位。
政治精英民主论者首先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进行了划分,这是精英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3]。被统治阶级必须作出选择,决定来统治他们的人。在他们看来,民主就是选举出统治阶级的方法,是一种制度化的程序安排,选举过程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举出的政府的有效性和社会制度的民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被划分为“两极”,这两极密切关联又具有自己独立的属性。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是可教的,且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他有知识可以教给学生。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连接起来的。然而,知识是丰富多样的,教师欲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教—学”进行之前,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有选择认同或拒绝某种知识的权利,正如精英民主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教师承载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知识、思想,并带着这些知识来到教育活动中,学生在这些不同的教师中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认同的思想、观点,并跟随着某种认可的知识的载体——教师,能动地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
因此,如何使这个选择过程更加民主,就成为师生关系是否民主的关键。精英民主理论强调提出选举程序是否民主是民主制度的判断依据。把这个说法应用到师生关系民主化的问题上,可以认为,师生民主关系的实现应该致力于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由、对等关系去选择符合他们所认同的“知识”或者教师。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选择过程不仅关注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权利去选择,更加关注在受教育者内部如何达到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即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权利参与选择过程。
基于精英民主论的考虑,可以初步地将师生关系民主的重心放到这样的位置上: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前,他们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自由地选择教育他们的老师,接受教师传递给他们的知识、文化;并且,由于教育者这一极是不断流动的,因此学生的这种自由选择权是始终伴随着教育的整个过程的。
精英民主理论虽然认为民主是少数的精英的统治,但是并不把这种“少数人”局限在狭小、固定的范围里,而是“认为在任何社会里精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流动之中。这种流动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英集团内部的流动,另一种是精英和群众之间的流动”。[3]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内部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不仅表现在年轻教师对教师队伍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群体所承载的知识、文化的不断更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教师所承载的知识在内容上、数量上也不断地更新。因此,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所能够选择的,并不固定在某一呆板的非流动性的僵化领域,而是一个范围渐广、内容不断更新的知识。当然,学生对某种知识的学习超过教师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产生了流动。“帕累托强调指出:‘通过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的精英产生于社会的较低阶层,升为更高阶层,在这里登峰造极,然后,趋向堕落,被消灭或消失”[3]。
三、师生民主关系与教师权威的良性互动
在试图将民主型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威进行结合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1.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对于“权威”一词,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词源上来看,“权威”来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指尊严、权力和力量,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根据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或约束学生的权力”[5]。可见,教师权威与教师所充当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权威是一种角色要求下的威望和感召力。这种权威帮助教师实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达到其特殊的角色要求。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把教师权威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影响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教”的任务,并扮演知识载体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载体,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源于这种角色的需要,教师须具备的影响力即知识权威。从现实的教学活动来看,教师确实具备且有必要具备知识权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的实施者、行动者,这是以教师拥有或具备某种或某几种文化知识为前提的。教师只有具备可传授的文化知识,才能承担起教的任务。因此,从知识的水平和成熟度来看,作为教的一方的老师要高于作为学的一方的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在这里,把教学活动看作是知识从教师向学生流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基于知识权威,将自己所承载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作为学的主体,学生发挥自主性,根据自己的特殊性,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上接受教师的知识,即接受教师知识权威的影响,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可见,教师知识载体角色的发挥需要知识权威的存在,而且,由于学生的差异,知识权威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又是不一样的。
教师的知识权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发挥作用。但是教师作为知识载体仅仅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教师的“管理者”身份却保证了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地完成。
与知识权威类似,教师基于管理的需要,须具备的影响力叫作教师的职业权威。教师也是一种职业,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必要对教师这一岗位负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们“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6]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管理者,他不仅要时刻把握教育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向教育目标的要求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管理班集体、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责任。那么如何保障教师实现这些职责?这就需要靠教师的职业权威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要充分赋予和保障教师管理班级秩序的权力。例如,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有权利对破坏班级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罚,即教师可以使用其职业权威来调整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秩序。若否定教师的职业权威,教育教学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那么教师岗位就不能正常发挥使其职能,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将举步维艰。
从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开展来看,教师权威是无法与教师的角色要求分开的。教师的知识权威使得知识的传递成为可能,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权威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管理的工作,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因此,摒弃教师权威,意味着教师难以承担起这些角色所赋予教师的任务,以致知识的传递受到阻碍,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难以保证。只有肯定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才有可能在有序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才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
2.教师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共生的可能性
前面已经对师生民主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新定位,即师生民主关系是学生选择性地接受教师教育的关系,学生是主观能动的。那么这种性质的师生关系何以可能与教师权威共生?
(1)教师知识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共生的可能性。师生关系是发生在教学活动中,而非独立存在的,因此,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等来看,其水平和成熟度高于学生,即教师具备知识权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知识权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前提,也可以进一步认为,知识权威为师生关系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知识权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时,基于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知识权威的影响,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妨碍师生民主关系的形成,而是为师生民主关系的发生提供条件和基础。
(2)教师职业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共生的可能性。教师职业权威主要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赋予教师的一种影响力。它内生于“教—学”之中,为“教—学”服务,是规范和调整学生行为的权威,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师生民主化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选择结果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职业权威对教学秩序的管理保障了不同学生的选择结果,它发生在选择过程之后,并不干涉学生选择性地、自由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职业权威并不妨碍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保障学生民主选择结果的条件,可以与师生民主关系共存于教学活动中。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教师权威和师生民主关系并非机械的阶段性的关系。因为学生的选择发生在整个教育过程,此时学生认可某种知识,接受教师权威影响下的知识学习;彼时学生超越了教师,又会选择新的教师,在另一位教师权威影响下学习。因此,师生民主关系的发生与教师权威的实现是相互伴随进行的,整体上呈现一种交叉性、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伴而生的。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师生关系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由选择权,而不能极端地把师生关系定位在教师与学生各方面的平等上,这样容易影响教师权威的发挥,甚至影响到教育的正常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自由选择是在教师权威存在的条件下得以实现和保障的,正是因为有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才需要进行选择,同时,选择的结果才可能得以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权威不仅没有阻碍学生的自由,反而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影响力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刘翠玉.西方民主的演变与反思.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5]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6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 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