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摘要】在特殊教育中,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符合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便于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以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本文将从特殊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对智障学生产生的影响,以此来彰显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语文味。
【关键字】特殊教育 智障学生 语文学习
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回归生活、立足生存、关注生命、和谐发展的特点,尊重每一个智障学生的生命个体,关注生命的需要与和谐发展,突出以生活为核心,从智障学生的生活需要入手,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一、制定关注生活的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实践。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应遵循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存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让他们学会生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要求智障学生能听懂一般的交往性语言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他们认识常用汉字900个左右,会写“便条”之类的应用文,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生活中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上的知识具体化,使语文知识真正地为生活服务。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智障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刻板的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要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生存,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饮食起居和休息能符合安全的需要,以保证身体健康适应社会的规范,提高劳动和学习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智障学生特殊的认知实际,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应以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为核心是为了正确对待智障学生的认知缺陷,充分依靠他们以往具有的直接生活体验和经验。因为他们时时都在接触这些事物,并与它们发生联系,他们有情感认识,最能理解也最能接受这些事物,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应对,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欣然接受。语文教师以生活为主线,按照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多联系、小步子、勤反复、螺旋式的方法,将生活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很好地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命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鼓励。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引导智障学生的发展方向,激励他们与障碍做斗争的勇气,思考生命的价值,进而唤醒生命潜能发展的意识,实现自身发展的超越。在生活化语文教师的细心帮助下,智障学生的身心都会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在生活的接受之中学会爱;在生活的认可之中学会自爱;在生活的承认之中学会分享;在生活的诚信与正直之中树立美德;在生活的友爱之中相信世界的美好。
二、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资源
1.合理确定教材的深度及广度。智障学生是由于大脑受到损伤,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法比较简单,词汇贫乏,发音不准等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应该合理地确定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学生的普遍水平进行语文教学,然后有选择地个别辅导。智障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周边的人、事、物,而这些事物都可以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在编制智障学生的教材时,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与生存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单元进行编排。例如在个人卫生主题单元中可以选择《洗手》《理发》《剪指甲》三篇内容;在环境卫生主题单元中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选择《打扫房间》《整理课桌》《逛公园》三篇课文;在社会生活主题单元中按照学生必要的生活技能安排《明明看病》《认识人民币》《遵守交通规则》等内容。这些内容充分地体现了智障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及生活与生存的知识技能训练,使他们能更好适应社会。
2.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语文教材本身为依据,同时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才能让智障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并掌握牢固。智障学生的教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把许多学生成长、生活必需的生活技能、道德观念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保持个人卫生、整理个人衣物、基本的与人交往等,同时也要教育智障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思想内容。这些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并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教育智障学生,从而使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进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达成教育目的。
考虑到智障学生智力不高,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缺乏长久的耐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要优先选用那些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起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
3.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辅助教材。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仅仅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特殊教育的语文老师应该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教材,这样才能有助于智障学生的学习。学生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接收知识的,他们在具体的课堂上,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知识,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成为教材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教材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么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中出现哪些错误,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注重声情并茂,所以在教育智障学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让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捷。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可以使教材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符合特殊教育学生的感知觉特点,从而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有声有色的语文知识,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日常学习的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是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而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重视他们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验,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智障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让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学过程构成要素的组成方法。具体指教师如何根据学生情况施教,安排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就是最适合的。在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实际,使智障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具实用性,成为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在特殊教育的语文课堂上,为了适应中度以上智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倡导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补偿性、启发性和互动性。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生活的乐趣,使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1.关注生活的多重感官。通过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让他们接受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播放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听觉,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声音;调动学生的触觉,在具体教学中准备教学道具,让学生通过亲手触摸来感受物体,得出生活的经验;调动学生的味觉,在教学可以品尝物品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尝来记住食物的样子;调动学生的嗅觉,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闻某一食物,通过嗅觉加深对食物的了解。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利用多重感官进行教学。如在教《水果》一课时,老师可以准备多种水果让学生看看、闻闻、尝尝,用图片与实物配对,用课件展示水果的名称,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训练智障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在愉悦的情境下学习生活化的语文知识。
2.采用生活化的趣味游戏。趣味性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一些有趣、生动、活波、形象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生动的游戏中获得知识。智障学生的求知欲差,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枯燥的语文教学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了充分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使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深刻,记得更牢,采用生活化的趣味游戏进行教学是特殊教育语文教师的常用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寓教育于生活中,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智障学生在游戏中锻炼大脑、眼睛、双手、嘴巴的协调能力,可以补偿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陷,使记忆力得到改善,促进生活能力的发展。如在“找朋友”“打电话”“学钓鱼”等游戏中可以在课堂模拟场景再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玩乐中学习与人交往,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
3.师生互动中体会生活的语文味。所谓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知识、情感和行为交流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所以师生互动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运动。智障学生缺乏主动性,所以他们在学习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互动中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智障学生在取得一定成绩后,语文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带来情感上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在互动教学中,我们不能遗漏任何一位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生活的世界就是语文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语文教学的范围。同时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符合特殊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补偿性及灵活性,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教学,使智障学生像普通的学生一样参加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学习语文、学会生活,做一个自爱、自强、自立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郝德元,郝天慈.特殊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盛永进.特殊教育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6).
[3]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