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阅读2011年第18期《人民教育》王祥连老师的《教了也不会,为什么?》一文,深受触动,王老师从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中对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做了追因,把“教了也不会”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学生缺乏独立阅读和对信息有效整合、整体把握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板子打在了学生身上。笔者读后,受益匪浅,但仍觉意犹未尽,现不揣浅陋,接力发微。
我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施教对象确定后,怎么教,学生就会了?
为论述方便,我把原文提及的测试题和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赘录如下:
埃及的金字塔(节选)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原文第3自然段——笔者注)
3.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具有 的特点。(参考答案:宏伟、精巧)
教师1(学生答题正确率14%):①找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②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与“精巧”的语句,品析。③朗读体会。
教师2(学生答题正确率42%):①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②学生说出“高大宏伟”后追问: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找到相关语句阐释。③教师再问: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金字塔的其他什么特点?④学生找相关语句,教师指导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学生找到“精巧”一词。教师小结,练习朗读。
教师3(学生答题正确率25%):①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②学生说了“多”“大”“雄伟壮观”“工程浩大”“坚固”“耗时长,付出的艰辛大”等,老师请同学一一说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③当教学到第4自然段时,请同学画下这段的第一句,说说有什么特点。④当学生体会到这是过渡句时,教师再让学生到第三自然段找写“精巧”的语句,简要说说体会、分析讲解。
第一,既然是测试,如果对王老师列举的那道阅读题追问一下,这道试题是考查学生什么语文能力的?估计大多数人会说,这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那么,反观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按照学生阅读文段,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找出表现金字塔特点或者印象的语句,然后加以品析阐述的流程来授课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按照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方法施教吗?非也。正如王老师所说,这样的阅读课,实际注重的是“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教”的是课文内容,“考”的却是语文能力,“教”和“考”不一致,能考好吗?这恐怕就是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人文性”的误解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吧,其危害,阅读测试的结果就是明证。
所以,要教会,首先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向语文能力的。也就是说,教语文首先是教能力的,人文教育只是相机进行的,语文的“工具”性承载着它的“人文性”,而不是相反。
第二,尽管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尽一致,效果也有好有坏,但学生答题正确率最高的也只有42﹪啊。我们试着按照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目的对教师2的教学设计做了两次改进,并在七年级三个班学生中做了同题测试实验。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1是:
①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给文段分层次。(两层)②追问学生分层的依据。(总写;分写金字塔特点、工程浩大)③学生讨论,分层意见统一后,追问:写金字塔特点的一层还可进一步分层吗?如果能,怎么分?④问,你又是依据什么分层的?(宏伟、精巧)
⑤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是写这两个方面的?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⑥让学生再次朗读一遍文段,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是:
①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用序号标出本段中的句子数。(8句)②分别概括出每一句话所写的内容。(①胡夫金字塔,②高,③大,④重,⑤石块多,⑥精巧,⑦用人多,⑧工期长)③根据8个句子之间的亲疏关系,把他们分成几个层次,并概括出层意。(①总写最大的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都写宏伟,⑥写精巧,⑦⑧写工程浩大)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工程的浩大。(重读数量词、时间词以及体现精巧的语句,让学生想象体验其特点和工程浩大)④那么,这四个层次还可以进一步合并层次吗?如果能,怎么合并?层意又是什么呢?(①总写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⑥/⑦⑧分写胡夫金字塔的特点、工程浩大)⑤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实验测试结果如下:
看来,我们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比王老师所在的小学还要差得多,但我们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效果毕竟好多了,是因为这个设计从学情出发降低了教学的起点,真正是从逐句概括、逐层概括、句间关系分析、层间关系分析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角度施教的。(当然也有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2之所以测试结果距100%还有相当距离,教学中发现,主要是学生逐句概括也成问题,看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基础确实很薄弱。
所以,始终按照语文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学会。
第三,教师1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最差,他和教师2、教师3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根据过渡句自己先说出了金字塔有“宏伟”“精巧”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语句。这有两点需要探讨:一点是结论由谁得出。由教师还是由学生?二是结论怎么得出。是教师主动传授给学生,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体验感悟得出?答案不言而喻。教师1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印证式教学,严格讲,仍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教师2和教师3则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段,然后问学生“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让学生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不论回答“特点”还是“印象”,学生都要自己去阅读文段,自己去感悟体验,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生成式教学。
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验证式教学为体验感悟式教学,学生才能学会。
第四,教师2和教师3虽然都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但效果不一样,这除了学生基础有差别外,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处理也有关系。教师3发问“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问题本身就比较宽泛,学生的印象自然是五花八门了。在学生回答零散的情况下,教师未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析②③④⑤句虽然分别写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大、重、用石多,但却都是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的,⑦⑧虽然写用人多,工期长,却都是表现工程浩大的,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了。其实,这个问题的处理又得返回到语文知识——句群的分析这个原始问题上去:句群中各个句子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谈的。抓住了中心,学生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思维就会从点状思维提升到整体思维上去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支撑,能力形成便是空中楼阁。现在新课改不再刻意强调语文知识,教师虽然不系统讲解,但授课必须坚持低起点高观点,即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起点较低,但教学时却必须在相关语文知识的背景支撑下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所以,深深扎根于语文知识的土壤里进行教学,学生就学会了。
学生学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扯到许多方面,但教学只要指向了语文能力,按照能力培养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变验证式教学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在语文知识的背景支撑下进行教学,学生就学会了。简言之,切实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并自觉用深厚的学养来支撑教学,学生就学会了。
苏发元,语文特级教师,现居甘肃正宁。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