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新版课程标准与原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为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是指该课程综合了字词句篇的知识及各种语文素养,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辩证关系,综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尤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及学习评价等方面。
语文教师应该围绕“综合性”及“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明白综合、实践体现在何处,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少学者认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但笔者认为,语文课程应首先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品!
我们当代语文教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我认为,应该正本清源,摒弃教学中的假大空现象!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把字词搞懂:课文中哪些字是生僻字、多音多义字?每个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该字词又是什么意思?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这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意思?如果不用有什么影响……这些字词句综合起来表达了什么意思?现在部分教师盲目地进行“整体感知”,而对字词句不加推敲,学生读起来囫囵吞枣,理解起来一知半解,与作者意图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这就启迪每位语文教师要重视字词句的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者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它从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角度来谈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这一问题,可见“语感”是多么重要!语感,即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有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语感不敏捷,常常出现词不达意,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中考填报志愿时有位学生说:“填什么高中,我们初中毕业生首当其冲,家长的意见仅作参考。”这是不了解成语意思、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典型例子。“首当其冲”,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者遭遇灾难。这里填报高中志愿显然不是什么灾难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可以经常让学生填充有关相应的常用词语。例如:在……(中、下、里),开展……(活动、运动),掀起……(高潮、热潮),既然……(那么),宁可……(也不)……经常训练,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前不久,笔者让学生做了两个小练习:1.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2.温家宝还对莫桑比克政府所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表示(赞赏),并与希萨诺总统就中非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经统计,两道练习的正确率分别为92%和85%。为什么第二道正确率低一点呢?我进行了分析,发现很多错的学生将“赞赏”误填了“感谢”二字。我就和学生探讨,赞赏与感谢有什么区别,经过合作探究,学生们明白了,感谢主要指用言语或行动表示感激;赞赏意思是赞美赏识,站的高度似乎更加高一些。还有的学生讲,我们国家领导人对外国坚持一个中国表示赞赏,有赞扬欣赏之意,认为他们做得好,也应该这样做,彰显了大国的风范!我还要求学生,今后碰到类似的词语,要细加辨析,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还要告诉他人注意语感的培养及道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工作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而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听,则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如何多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要求初中生阅读诗歌散文作品《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如何指导学生脚踏实地地阅读这些大部头作品呢?除了制定好每学年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外,教者一定要向学生讲明阅读课外读物的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啃这些大部头作品,必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一位理科成绩相当出色的学生就曾经大胆地问过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些长篇小说?我觉得有时间还不如花在做数学题上!”我就启发他,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理科要好,而且文科也要好,并且列举了好多文理兼优的科学家的例子;同时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肯定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的人;文学名著中,有大量的风土人情,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有大量的惟妙惟肖的描写,是我们见所未见的……这位理科尖子在我的循循善诱中连连点头,接受了我的观点。
当然,在学生阅读多达几十万字的鸿篇巨著中,仅仅满足于“明确阅读名著的意义”还是不够的。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1.规定学生每天阅读的页数或章回。阅读时,做好圈点勾画的工作。2.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天写7——8行,大概10多分钟。3.有时让学生读写结合,针对某一片段写一段欣赏性的文字。4.经常抽学生走上讲台脱稿复述有关内容。5.结合适合表演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表演,以增强阅读名著的趣味性。
现在不少语文公开课、评优课,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选几个句子赏析一下,最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感悟,有的教师再拓展一下。这样的课貌似热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大多数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会着急——这哪是语文课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读。语文书中的课文,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来的,含义深刻,值得反复诵读,反复咀嚼。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鉴赏,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文本有多种方式:默读和朗读,精读和泛读,个人读和分角色读,一般读和表演读……
多写,是指学生一周内,学生要写2-3篇小作文(或者叫日记、周记)。普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日不写不要紧,多日不写怕动笔。提起笔来,顿觉才思枯竭。即使是语文教师,也是如此。只有经常写了,思绪才会像汩汩泉水,不断涌出;才会浮想联翩,思路开阔。那么学生写什么呢?可以写家人、同学、老师,写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写自己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还可以结合节假日写作多篇日记或随笔。例如,我们学校组织学生清明前夕去烈士陵园扫墓,步行了三十里路,他们感想颇多。笔者就抓住这个机遇,让孩子们写去扫墓路上的艰苦,写烈士的事迹,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写聆听烈士事迹后的感想,写自己战胜脚疼的毅力……你看,一个活动,可以写多篇文章!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了,但是不讲诚信,只布置,不检查,根本不批改、不评讲。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就日益降低。
学生不仅要多读多写,还要多说、多听。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定在第四学段(初中阶段),学生口语交际时,要学会倾听,根据对方话语和肢体语言进行文明得体地交流。还强调对学生口语交际进行及时的评价,提出考察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要求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标准,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商场,了解有关产品的性质、使用方法、有何优点……当然,教者要提醒学生采访中要注意什么;可以举行班级辩论会,就青少年上网利弊进行辩论;可以举行神八、神九科技知识发布会;还可以围绕“中国要不要出兵南海”进行讨论。在语文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特点与要求。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教师要把握其性质,注意综合性,加强实践性,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江建林,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常州。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