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改革

2013-04-29 00:44舒丽芬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思维

舒丽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的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乐趣。于是,为适应新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师们必须做好1.自身角色的转换;2.新型的教学模式;3.引进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体现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实践的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一)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但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而且是人们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桥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确立,但课程改革对教师又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他们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教师既要向超前的教育目标靠拢,又要受滞后的教学评价制约;教师既要面临课程结构的调整、综合课程实施的挑战,又要面临教学设备贫乏、教学时间紧迫的困境;教师既有一点被新理念冲击的兴奋,但更多的是压力和困惑。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的发展,不应让他们处于盲目应付的状态,而应促使他们从教育者向研究者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是课程改革获得发展的动力,而且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模式

(一)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

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三、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一直以来,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带给人们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印象。而新课程的改革,尤其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将有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其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起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创新意识的氛围中,经常接受到新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验到分析的乐趣,学会学习、创新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模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维跳跳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