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亦斌
“心理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库特·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勒温把物理学概念“力场”引进了心理学,认为凡有心理现象的地方就存在着心理场。这个心理场受心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指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
心理场有弱势心理场和强势心理场、消极心理场和积极心理场之分。积极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代表)主张从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创设有利于人的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发展的外部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
课堂上,围绕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课堂教学诸因素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一个“教学心理场”,该心理场的形成和发展包含许多要素,主要有教材,学生,教师的口语、风度和情绪,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
教学心理场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置身于弱势教学心理场,学生难免出现消极心理状态,学习质量低劣。积极的教学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唤醒和升华学生情感,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发现真理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教学心理场深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是通过对各种教学经验的加工、概括和整合,将教学过程中各因素建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将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组织成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系统整体。教学模式是否合理、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教学心理场的强弱,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贯彻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纠正传统课堂中重认知轻情感的问题,始终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自变量的结合方式、操作程序的调整与优化,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實现应变量学生学习需求的强化,探究兴趣的激发,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思维过程的充分暴露,情感的唤醒、感染与升华。不仅直接在心理层面上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礼仪道德、继承前人知识。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常常采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和巩固上有着系统、扎实的优点。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得不到激发,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得不到全面积极的发展,缺乏“发现真理”的探究、创新精神。顺应新课改大潮和营造积极教学心理场的需要,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改变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很多语文教育家在建构语文教学模式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在他们建构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叶圣陶的“预习—讨论—练习”模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自读—生提问—讨论—师提问讨论—练习)、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钱梦龙“三主三式”模式、张孝纯的“一体两翼”(后转变为“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洪镇涛的“三主一副”教学模式等。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借鉴前人先进教学模式活的灵魂,积极依托“心理场”“积极心理学”理论,主动创新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循序渐进的三个环节:学生自我体验、自主调适、自我发展。教师努力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四个基本纬度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兴趣盎然,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活跃,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举两例笔者在苏教版新教材教学实践中尝试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谈谈对学生积极心理场的营造。
1.“朗读—品味—领悟”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诗歌、散文的教学。例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板块中的“吟诵青春”单元和必修三“祖国土”板块中的“颂歌的变奏”单元,课文全是诗歌,创作背景各不相同,蕴含情感丰富多彩,都拥有独特的美感。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容易使学生和文本间产生距离感,连续学习还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等都会受到遏制,再加上诗歌学习本身的难度,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我在讲这两个单元的时候,一般都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教学: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多遍朗读。然后,让他们交流朗读时对文本的情感和美感加以体会,教师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引导他们关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点拨理解难点。在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理解后,让学生自己调整语气、语调、节奏和情感,再次朗读作品,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作品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领悟(重点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感受、感悟,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课堂所营造的积极心理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原本不感兴趣的诗歌的学习热情,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课上得生趣盎然,气氛活跃。诗歌单元结束后,我又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学生自由报名,相互点评,小组评比,同学们更是表现踊跃。
2.“阅读—讨论—评价”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苏教版选修教材,特别适合《现代散文选读》这本教材。因为这本教材是高三上半学期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此外高三年级要进行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和文艺短评写作训练,如果能将三者结合,学生的收获会比较大。我是这样组织课堂的:
(1)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至少阅读两遍,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让他们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情感,二是发掘这部优秀作品的亮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2)师生一起从同学们找到的亮点中挑选八个作为重点评论点,每小组选其中两个展开课堂讨论,讨论这些亮点亮在哪里,由组长作好讨论记录,形成文艺短评的初稿,然后组织课堂交流。
(3)每位学生选其中一个评论点写成一篇文艺短评,然后小组交流批阅,每小组推荐两篇优秀短评写上推荐评语展示在班级文学园地中,教师在课堂上总体点评,推荐优秀作品。这种教学模式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心境,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学生人人动脑,积极发言,主动进行思想交锋和思维碰撞;这种渴望得到老师、同学肯定和赞誉的积极学习心理场,也激励学生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文艺短评。例如教授《怀念红狐》时,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引导下才思泉涌,写出很多优秀的短评。从作品结构角度写的有《妙用插叙,凸显主题》《沉甸甸的结尾》《时空交错 自然浑成》等;从作品主题角度写的有《深邃的思想 博大的胸怀》《对人性回归的呼唤》《爱的震撼力》《舐犊情深 催人泪下》等;从作品形象角度写的有《从“我”及家人身上看人性的善恶》《人性的复苏与彻悟——评作品中“我”的形象》《撼人心魄的母爱》等;从作品语言角度写的有《庄中见谐 寄寓深厚》《细节点染 匠心独运》等,充分展示了学生精彩纷呈的领悟过程和灵光闪现的思维成果。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1.“自主”與“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2.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性状态,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主动性原则。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4.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遵循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两点:(1)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2)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5.建构性原则。建构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当然,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要更全面地考虑到课堂中学生的“思想火花”,善于应变,借此开展新的点拨引导,为学生巧设路标,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自己的路。
总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托积极心理理论,借鉴前人先进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积极教学心理场,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