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梅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就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一环。纵观学生习作,写作问题层出不穷,但最常见的通病,莫过于记“流水账”——写人记事,一直从头写到尾,平铺直叙,一处不漏,只是机械地叙述事情的经过,没有任何波折和变化,缺乏生动具体的情节描写。给人感觉是波澜不兴,让人一览无余。这种既啰唆又没重点的文章,让人读后味同嚼蜡,提不起半点兴趣,着实令人生厌。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材料缺乏合理取舍,详略处理不当所致。所以说,一篇文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安排是否妥当。
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呢?笔者以为,该浓墨重彩时就要泼墨如云,该言简意赅时就要惜墨如金。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说:“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具体而言,以下四法可资借鉴。
一、结构安排,巧妙剪裁
详略不当,首当其冲的表现就是结构不当,这是作文常见的失误之一。如果说材料是血肉,立意是灵魂,那么结构则是文章的“骨骼”。骨骼病变,人就会畸形。因此,对作文来讲,严谨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做到结构的严谨呢?整体来讲就是要巧妙剪裁、合理架构。具体而言就是主体部分要集中文字毫不吝啬地挥毫泼墨;开头、结尾,过渡、插叙、照应等部分则要适当控制篇幅,略微节制。比如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一文,对于第一次,作者提及了很多内容,但其中只有对第一次看到柚子树和第一次养十姊鸟进行了详写;其他的几项,如第一次露营,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等,作者都只一笔带过,只因结构需要。
再如林海音的散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眼前的事与过去的事交织在一起,既有现实,又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重点写了“我”因下雨天赖床不起而遭到爸爸痛打以及爸爸鼓励“我”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给在日本的陈叔叔汇钱的相关事件;而对于“我”在毕业典礼上的种种表现则寥寥几笔,简略带过,这样的结构安排,给人的感觉是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从而很好地处理了详略之间的关系。
二、依据主题,凸显中心
古人说:“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題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也就是作者要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具体地说,一篇记叙文详写什么内容,略写什么内容,必须从写作目的出发,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凡是与写作目的密切相关,能够生动鲜明地突出文章主题的材料,就要写得具体、细致,可以铺开,要充实;反之,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不大,但在文中又不可或缺的材料,如交代、铺垫、过渡、照应、补充等,就要略写。而且详写部分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部分要做到淡笔勾勒,概括精练。
如鲁迅《社戏》一文,文中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其中,作者浓墨重彩地详写行船、看戏、归航,是为了表现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而略写放牛钓虾,是因为与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才有后面的想方设法寻船去看戏、偷豆、吃豆,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这些是为故事的完整性服务的。这么安排,文章显得繁简适度,详略得当,前后有概述性的简短铺垫,中间则是较详细的主体叙写,突出了主题。
再如《曹刿论战》一文,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恰到好处。因为文章正是围绕“论战”这个中心进行阐述的,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匠心独运,谋篇布局,详略得当。凡是曹刿论战的内容就不惜笔墨详写,与论战无关的内容,不写或少写。在记叙曹刿的言行中详写了三次对话,都紧扣一个“论”字,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整个战争过程则写得十分简练。至于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双方准备,战场复杂情况等,只字未提。该详处不惜笔墨,该略处一笔带过,从而集中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所在。
三、紧扣人物,详略有致
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内容。从选材来看,无论是侧重叙事还是侧重记人的记叙文,都离不开人物,都要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个性特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此,我们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声音等进行详细的描写。这样才能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作者重点叙写父亲在车站送“我”时,艰难地翻过铁道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立体而生动地再现了父亲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再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了表现读书人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特定形象,作者围绕孔乙己,详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着重刻画了他到酒店喝酒的场景以及众人对他的嘲笑,而对于其地位、身世、品性、脾气以及其人生经历和遭到毒打的细节等都是一笔带过。这样安排,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力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文字安排,完全是为凸显人物形象而设定的。
四、把握事件,分清主次
在写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时,我们往往都会关注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说来,事件的起因结果要略写,因为在整个事件中,它们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而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件的主体部分,具体地表现中心思想,所以需要详写。
比如鲁迅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我”和阿长之间的故事很多,但是鲁迅详写的却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其他的则略写,为什么?因为买《山海经》是文章的重要事件之所在。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打”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因此在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详的手笔,用大量的笔墨来表现。开始,写鲁达对郑屠的消遣,分三次各切十斤精肉、肥肉、软骨,当郑屠笑着说:“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发怒,用臊子打过去,然后文章写三拳的位置、状态、郑屠的感受等。作者在此抓住主要事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而对于打前的铺垫,则写得相对简略,如鲁达被劝住回到住房休息,只有一句话:“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主人家又不敢问他。”同样,打客店中的店小二也不是文中的重点,也是用的略笔。当店小二不放金老父女时,文中写道:“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这样安排完全是基于重点事件的需要。
最后,特别想强调的是,作文时,一定要把握详略的“度”: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将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突出,就达到了要求,不必再啰唆堆砌;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内容,做到概括简洁,条理清晰。总之,文章结构的详略安排应该服从文章整体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只有做到这样,文章才能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从而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