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目前的历史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无形中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一、历史教师的语言素质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妙语生花往往会给课堂增色很多,也增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
历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教出自己的特色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课标要求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笔者就该课堂结构具体分析一下。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
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鼓勵(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的最终目。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要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四、用丰富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心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可以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思想,引领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