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 潘元丰
中学文言文是初中学生学习语文较为惧怕的内容之一,加上传统的机械教学,让原本如丝丝细柳飘于空中的学生如焦金流石般渐渐夭灼。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阅读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评价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重点不在于考查学生对词法、句法等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立足于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并通过他们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其在发展语感方面的努力程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提示,我所做的尝试宛如细流的嘉雨在延绵,溪水中的鱼儿荡起清脆的水珠,滋润火热中的细柳,不仅要让其存“活”,而且要“活”得精彩。
当然,要上出活的课,得理清什么是“活”的课堂。活的课堂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教材的丰富内涵,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又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按照《課标》目标提示,我从《陈涉世家》与《唐雎不辱使命》入手,作了一些尝试。
一、相随观读愁应释,芳草碧色蕴课堂
古人读书,很重视诵读。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尤其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古文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然而,若没有目标乱读,是无所收益的。
例如讲授《陈涉世家》这一课时,按照常规,先让学生听录音,画出不会读的字,再注音,然后齐读课文。结果,“陈胜王”的“王”、“度以失期”的“度”、“以数谏故”的“数”很多学生仍然读错。可见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阅读所要求的音准、停顿、节奏、感情几乎没有。这种读书,就是读书千遍,其义也毫无所见,更不可能感悟到我国古代语言的魅力了。
又如教授《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我改变了常规的阅读流程。改变了读的对象与听的对象,以同桌二人为一组,而且在读之前布置了阅读的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然后每组间互读互听,互相纠正读错之处。如此下来,字音准了,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基本的理解。学生为了读准停顿,要理解课文。他们就会问老师、问同学。这样,开始是被动读,后来成了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一同朗读,整个课堂俨然蕴藏于一片“读”的碧色中,课堂就这样在“读”的引导下活起来了。
二、沉醉争诵渡蓝桥,倚栏寻望河畔花
如果说文言学习是一座蓝桥,桥那头最艳的花儿便是课文中翔实的字词解释,课堂竞赛将桥那边最绮丽的几朵催发,片片作盏,从而达到让学生急于想通过竞赛而渡过蓝桥去寻望那边奇葩的目的。
一直以来,对课文的字词含义教师都细细地讲,学生则逐字逐句地记,即使他们手头有资料,也还如此。这极度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一直处于认知领域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记忆层面上。简单的记忆,学生明显会倦怠。其实,如果将学生手中的资料巧妙地利用起来上课,课堂就活了。
例如讲授《陈涉世家》时,我越俎代庖,将文中的实词、虚词、活用等个个讲透,当复习时,学生个个糊涂。讲《唐雎不辱使命》,我改变了教师讲为中心的做法,让学生利用课文的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小组相互讨论释疑。如果还有疑义,就师生共同解决。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字词理解的比赛。这种合作探究的教法,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当然就活起来了。
三、碧水弄枝创情境,广博课堂炼生活
在有些课堂中,我会创设一些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犹如一潭碧水,学生自愿跳入其中,化笔为枝,轻轻荡开珠翠涟漪,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分表达对生活热爱之情。
为此,在设计语文情境的目标时,既要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又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主、交互、综合的学习空间,发挥出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认识能力发展及情感熏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
中学的文言文,七年级以简单的故事为主,八年级以山水游记为主,九年级以史文为主。这三类文章都可以以活动促教。简单故事的文章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游记散文可以将征聘导游的活动融入课堂,史文为主的文章可以将课本剧的演出引进课堂。课堂注入这些元素,一定会活起来。
例如《陈涉世家》是一篇很有味儿的传记,但由于离我们年代久远,加上不是我们熟悉的语言,在课文含义理解的基础上,按常规分析课文,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处于被动的地位。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将班级学生按寝室分成五个小组,按照每组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一出剧,要说明自己设计的原因。这样学生兴趣就浓了,而且他们的设计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如果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演出,课文就完全掌握了。这个课堂,就是有活气的、充满灵动的、有理解的、有创造的课堂。不仅如此,在演出的过程中,中国古代语言的美丽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讲练结合玉新叶,携赏空明映桂影
文言文相对语文来说是操作性很强的文章样式,因此,每一节课都可以将练穿插其中。因为整节课读、整节课比赛、整节课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甚至有时,课堂太松弛了,学生会茫然不知所为,有时留时间让学生整理一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像进入待机状态。此时,把本节的知识点编成练习让学生练,让学生在静的境况下赏空明如镜,心中洒落一片桂影,此时的课堂便会出现一个平静的高潮。
例如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这样一些内容的课前导学题(部分内容简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5.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6.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7.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五、图文并茂解背景,情知眉梢意更浓
图文并茂是指包含图文、动画、色彩和音乐等。在教学中若利用它,能起到妙笔生花之效。利用图文并茂教学,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声形并茂,使枯燥的知识充满趣味,使语文课多“滋”多彩。初中的文言课文有很多插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来教学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如《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就可以穿插进去,让学生描述一下画面或是问学生这里面哪个是陈胜,一呼百应的画面对应了课文哪些内容等。
文本的阅读,要结合大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教学,如何适时、适量、用适当的方法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对文本的理解或提高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常态课上,我们会放在课文的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最多做个幻灯片。在教《陈涉世家》时,在开头就介绍,结果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在学生字词意义快讲完时,学生出现倦怠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图片,还有声音的讲解,学生立即振奋起来,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文本的解读打下了基础。
六、名家芬芳润嫩苔,海角逢春盼新芽
初中的文言文,很多都是经典的内容,古今中外的很多的名人都对它有解读,这些解读不仅详细,而且深刻。如果能借助他们的口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深刻、视野开阔,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刻。在恰当的时候,将名家的视频资料请入课堂,那种活是静止的活,是思维的洗礼。
例如讲授《论语》可以将于丹请入教室,讲《出师表》《隆中对》可以将易中天请入课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为了让学生多了解战国时期各国间的纠葛、各国所采取的策略,为了让学生了解战国时“士”的特点等,在晚自习时,我将百家讲坛的袁腾飞请进教室,做了一场极其生动的战国历史的讲解。这一节课,让孩子们想知道战国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会找更多的书籍充实自己。这样,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创新机制,犹如一只白鹭轻轻划过幽谷碧潭,带起的微风和涟漪直荡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绿意。碧空张远,生活的清香飘飘袅袅。星空下明月悄悄圆润,学生從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学习古文的方法,收获之花绚烂盛开。
参考资料: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修订本)。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