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不少教师只讲读,不讲写,只分析课文内容,不分析写作特点。把作文训练仅仅当作额外任务来完成,谈不上什么指导,致使很多学生的写作状况令人忧虑。因此,深入进行作文素质教学,大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本人通过十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试就当前作文教学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让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写作的起步,而且影响到他的中学阶段,甚至整个一生的写作。
1.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正确的写作思想和写作规范贯穿到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行为。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重知识技巧轻视习惯训练,没有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对周围发生的新鲜事或缺乏敏感,或熟视无睹,因而每到作文时就感叹“无话可写”“写来写去都是老调”,于是搜肠刮肚,乱编胡诌。久而久之,写作文的兴趣就减弱,慢慢消失,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恶习也就培养成了,有的干脆抄一篇上交了事。
2.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平素的写作习惯和平时的口头表达习惯则是这个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具有导向作用和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教师就应当写自己身边的事,写师生耳闻目睹的事,从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如师生共同开展的活动,由教师把它写下来,不仅从内容上、方法技巧上启发学生提高表达水平,而且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写作的心理素质。
二、在课文教学中,迁移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任何一学科教学都会经过教学——吸收——摹仿——创造的过程。语文更不例外,在教学中坚持“课”与“文”结合原则。精讲课文,细嚼品味,让学生进行一些训练,如:结构训练,语言训练,修辞表达训练,讲述能力训练,小作文训练等。笔者在讲授《白杨礼赞》过程中,着重段落阅读来引入作文训练。文中第五段突出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第七段重在挖掘由外形联想到内在的品质,引发出第八段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把握“形——神——象征”三环节的内在联系;抓住有特征、有取点的“形“和”与“形”相连深入挖掘的“神”,以及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简明扼要的象征。
在迁移作文中贯彻“揣——启——引——放——成篇”的指导方法,“揣”就是揣摩、品味、斟酌,做到“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启”就是加的适当点拨、启发、变解惑,“引”就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文,变知识为能力,变课文为“做文”,“放”就是学生敢说、敢写、多写、不怕错,放开写,“篇”就是最后修改,整理成篇。这样训练,让学生增强信心,逐步掌握写作的规律。
三、积累写作素材,充实写作内容
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什么也谈不上。”俗话说,眼过千篇,不如手抄一篇。有的人之所以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主要是因为没有准备一定量的词汇,缺乏提供写作的素材和语言组织的感知经验,因此,每一个立志写发奋读书好文章的同学,一开始就应当十分注重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特别是以写作为目的,范围广、有价值的素材,都可以摘录,做读书笔记,加之归类整理,以便感知作文。
四、理论联系实际,多种训练形式
叶老说得好:“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司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我认为多讲知识即有碍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如不切实际之想。”鲁迅说得更直截了当:“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他法。”因此,作文教学注重多种形式的训练,把“讲”变为“导”,多从训练角度给予引导、诱导、疏导,使学生通过实践“自悟其理法”逐步走上“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技能境界。
1.教会学生写作技巧。作文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发展和语言运用的具体实践,大部分学生在陈言记事时,难免出现“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难题,要解好这些难题,就必须教给学生技能,过好“三关”——积累素材关、手法技巧关、组织语言关。
手法技巧就是教给方法,作为示范,阐述理论,揭示规律,不同文体的写作也不尽相同,好在写记叙文、散文时,不但要追求“龙头”“凤尾”叙事清新有致,也应在用词、文采上斟酌推敲。要写春天,可用“浓绿万枝红一点”“荷叶田田”等展开联想,把明媚清新的自然美展现出来。通过生动细致的景物描绘,表现真挚感情。写议论文时,必须以理服人。议论有力,明道理,辩是非,支撑论点。组织语言关,就是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训练中指导规范思维方式。
2.在广泛的实践中获得愉悦。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托尔斯泰也指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组织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各种活动,点燃他的兴趣之火。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还有无拘无束的日记、周记、畅所欲言的读书交流、唇枪舌剑的辩论会、文情并茂的演讲比赛、运动会上的现场投稿、对仗工整的新春对联、为灾区募捐的街头告示、活泼醒目的板书标题,绚丽多彩的手抄报等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大好契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自会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如某同学生日到了,大家开个隆重的晚会,要求每位同学写上祝辞,表达真挚的友情,祝语要别致有趣,要写出个性,晚会上,学生发言踊跃,各种祝辞别出心裁,新颖别致。这种类似语言实践,会给学生带来欢快与满足。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实践,更要鼓励成功。学生有了成功感会反过来促使学生去主动进行新的语言实践,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对那些语言运用的后进生,教师更要耐心诱导,帮助他们尝到语言运用的甜头,从困惑与厌烦的心境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