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义
长期以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老师们心中永远的纠结。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一听到“作文”二字,高兴的面孔一下子乌云密布,一个个焦头烂额,咬着笔杆你瞧瞧我,我看看他,始终下不了笔。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的“内存”太少,没有生活源泉,加上学生家庭教育缺乏,文化底蕴浅,导致学生习作困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钻得进去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心中荡漾,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但是,目前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欲望不强等现象。学生本身对语文这一门学科都无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写作文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作文之前,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遣词造句的能力
之所以语言材料不足,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习惯。由于平时积累的语言少,所以习作中出现内容过于简单、语言单调贫乏的现象。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尤为重要。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学生学会了积累,语言材料足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遣词造句。大家知道每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构成,在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中,每一句话由字、词组成,每一段话由句子组成,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由若干段落组成。因此,字、词、句、段、篇中,句子是重要的纽带、重要的链接,句子教学很重要。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好词佳句并善于运用,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情有感、有声有色有文采。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写周记的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平时观察到的一些平凡细小的事进行组合,然后通过作文进行交流。
许多老师都认为只要让学生天天写日记,其习作能力就能提高。我认为写周记比写日记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讲,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他们收集不到各种生活材料,天天写日记就会变成记流水账,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一学期,我让学生写日记,一学期,我让学生写周记,两者进行对比,我发现写周记的内容就不像写日记那样空洞,变得丰富多彩了。而且学生们也乐于写周记,这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自觉写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写周记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样也是作文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不要在习作指导中掺杂自己太多的喜好,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范围中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哭就哭,爱笑就笑,想怒就怒,拥有情感上的自由,选材上的自由。情动才能辞发,真实是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如在教学《××,我想对你说》这篇习作时,鼓励学生说真话,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出来,把对谁最想说的话说出来,鼓励学生抒真情。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有习作的欲望。
另外,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上面一些做法外,还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批改与讲评。在作文讲评中,应以表扬为主,进行典型讲评,提倡评后作文。讲评时,针对作文要求和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评。教师要给学生下准确的评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