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在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种类型之后,逐渐转移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上来,其特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同学面对这一变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与旧材料作文相提并论,或者当成话题作文胡乱拼凑,导致偏题、跑题,出现高考考场严重失利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把握不准写作的要领。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明确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异同
“新材料作文”仍然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的一种。“材料作文”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在发展中,“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内容指向明确,主旨比较单一,题干指明写作内容和文章体裁。而“新材料作文”是命题者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进行写作。题干“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总之,材料作文强调的是立意的唯一性,要围绕核心观点展开写作;新材料作文,则是强调观点的多元性,就是核心观点可以,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其他观点,也可以立意写作,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磨刀不误砍柴工:全面理解材料内涵
材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间应当不少于五分钟。新材料作文,不仅要全面理解材料,而且要适当地分析材料,因为只有经过分析,理解才能全面深刻。全面理解就是要整体把握材料,这是文章写作之前的第一要务。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全面理解材料,没有把握关键信息,而只是随便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开始仓促行文,而且越写越偏离材料。
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的作文提供的材料及要求: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所述主题紧扣时代主旋律,贴近考生实际,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正确理解价值观、人生观。考生只要能全面理解材料,把握主要信息,顺着音乐家说的“人应该隐藏于音乐背后”,以踏实做事,不浮夸为主题来写,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当然,考生也可以从追求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出发,通过逆向思维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写出做事既要内容的扎实也要形式的华丽,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追求。可是,就有的考生不能够全面理解材料,只看到了材料中的“缺憾”二字,于是别的信息就都看不到了,就草率地将文章的中心定为了“谈缺憾”,然后结合自己曾经写过类似的文章,生搬硬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事例,如屈原、司马迁、柳永、苏轼等,游离于材料之外,仓促成文。这样的文章,基本上会被定为偏题文,要想得到高分难于上青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比原来的材料作文更灵活、更丰富,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思想的触发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立意。但是,正是由于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写作中,许多学生也容易陷入另一种境地,学生的立意不单一,主题不集中,选择的角度过多,行文没有主次详略,平均用力,泛泛而谈,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浮浅,缺少思维的深度,缺少论证的严密,难以赢得阅卷者的青睐。所以,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能是丰富的,但是考生在写作时必须选准角度,选择自己熟悉的、适合自己的角度来下笔、行文,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偏题、跑题。具体说可以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选准写作的侧面。侧面,就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可以分别认作是侧面,同理,一段材料的内容形式、思想内涵也表现为多个侧面。一位专家举过“东郭先生”的例子。按思想意义来分,有揭露狼的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
二是找准角度。角度,就是选择看问题的视角。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以“乌鸦抓羊”为例加以分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从“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未学到别人本领的实质必然失败;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从比较老鹰与乌鸦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东施效颦是不能成功的;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坚持、厚积薄发的过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更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考生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要投机取巧,也不要想着寻求灵丹妙药,只要把握要点,抓住关键,平时加强训练,养成良好习惯,勤练笔,常积累,把平时的练习当高考,把高考当练习,就能在考场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最终赢得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