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难难,政府要善用社会“毛细血管”

2013-04-29 00:44韩俊魁
安全与健康 2013年6期
关键词:毛细血管救灾志愿者

韩俊魁

从上世纪末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起,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就开始突破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中,由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局面已然成形。社会的主动参与,不仅表现为传统的捐款捐物,更体现在公益性的组织化运作、志愿者行动、全场景式的新媒体影响。

此次芦山地震一发生,社会公益组织更是积极行动,从筹集款物、启动紧急预案、信息发布再到发出倡议,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对这股日益强大的力量,如何回应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的积极参与,避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发生不必要的公共事件,是转型期中国政府社会建设、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与政府这一大动脉相比,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恰似毛细血管,虽细小却不可或缺。首先,由于组织规模小、决策机制灵活,能极大降低垂直治理成本,行动快捷其次,能瞄准灾民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甚至在政府宣布灾后重建完成后,仍然能够致力于长期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再次,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形成对政府资源的有效补充;第四,公益组织试错成本低,其成功经验一旦被政府借鉴,能大大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及公信力建设:最后,通过凝聚社会资本,有助于丰富社会建设内涵,有利于社会团结。

当然,公益组织仍面临能力弱、公信力不足、协调不力、激情驱动等问题。这是政府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尽管相关法律中强调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可以积极参与,但实际上,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参与机制和平台仍不完善。如何将社会力量分门别类纳入政府的救灾平台体系,如何与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建立信息共享及联动合作机制,如何建立公益组织的资源高效对接机制,如何搭建灾后重建平台支持公益组织的有效参与等问题,都需要政府统筹考虑。

救灾对政府和民间组织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从社区灾害预防、信息平台建设、善款募集、统筹应急行动、灾后重建规划、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性安排。重视基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当前回应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央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来源:2013年4月22日人民网)

(编辑/李 燕)

猜你喜欢
毛细血管救灾志愿者
航母救灾
志愿者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我是志愿者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