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英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意境、形象,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好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进入情境,发掘文中的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1.发掘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从“清澈见底”“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他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如画一般,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爱他的家乡。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那么他们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发掘优美的句子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做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象,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地、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草原、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二、从课文的人物中发掘形象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语文课文中描写了许多优秀人物,他们心灵美、行为美,能给人以美的教育和感染。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又须伴随形象进行,教师可借助艺术形象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1.从诵读中体验形象美
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通过“情感引读”来表现。教师可以利用添加的词语或原有的语句创设强烈的情感,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情感引读,读中想象,这样,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起到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
2.从人物对话中体验形象美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这些形象,都是感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这些美的形象,从而达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意境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发掘美、品味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展开想象,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走过任何一条,……应接不暇。”这个写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句子中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大街两边,彩蝶翩翩起舞……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一语道破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