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枝
摘要:“环首都经济圈”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基础薄弱、跨区域协调困难等不利因素,也需把握好产业转型和文化大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树立产业发展一体化观念,准确定位区域市场格局,同时加大文化科技融合力度与品牌传播力,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区域文化市场;优劣势分析;路径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6-0087-05
在河北省“1圈4区6基地”战略①推出后,以低耗能、低污染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在环首都经济圈受到极大重视,其“绿色”发展定位要求14县(市、区)将生态经济、服务首都的意识落实到文化市场建设中。文化市场是文化精神产品和服务供需交换的场所,在市场体制改革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商品的形式参与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广播影视节目发行、图书报刊出版发行、版权交易、文艺演出、网络游戏产品、艺术品交易等不同市场门类。文化市场建设,就是通过政府调节、市场运作等方式整合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从而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对环首都经济圈文化市场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类是理论借鉴、理念探讨研究。李仁贵(2006)[1]对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地理蕴含进行阐释,特别突出强调了增长极在推进企业和产业的地理意义上的特征。朱玉清(2011)[2]分析了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周边城市发展模式、内涵,并总结了辐射城市的成功经验。王锐(2011)[3]从辐射理论角度比较了首都“世界城市”建设与环首都区域的发展环境,提出了“协调合作机构、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对策。武义青等(2011)[4]着眼于世界城市与区域生态经济的关系,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发展理念为线索,围绕“绿色”经济主题,构设了产业模式、城乡生活、生态圈建设等发展图景。第二类是对策建议类应用研究。李春山(2012)[5]分析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外溢效应,提出依托首都经济圈构建“强市名城”和财政政策建议。李景元(2011)[6]从“京津廊都市区”概念入手,阐述了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对京津冀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机衔接方法、高端城市科技辐射与低错位环节的对接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全方位产业对接、人才智力对接、高科技成果转化等建议。张云等(2012)[7]从经济生态化角度,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的建议。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理性著述和宏观层面的探究已很突出,而实践指导意义还较为薄弱,特别是针对文化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虽有研究者结合了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对某个县域或某个园区、某个项目展开了研究,但整体上关于法规政策、行政行为、监管体制的分析预测、建议还显零散,对14县(市、区)文化市场环境培育路径的探讨更为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多次赴实地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考察,进而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文化发展的机遇和软硬件环境,认为环首都区域文化市场建设不仅要更新发展观念、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合理设计差异化市场战略布局,还要发挥科技、文化和城市品牌的带动作用。
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文化市场发展环境的优劣势分析
文化市场建设路径的选择,既要综合考虑国家文化政策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宏观环境,也要注意文化产品的供需变化状况,更不能忽视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实力等多种因素。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文化市场发展,既拥有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优势,也要应对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跨区域协调困难等不利环境。
(一)环首都区域文化市场建设优势分析
多年来,环首都区域一直在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点,“环首都经济圈”战略的提出适应了都市圈发展的需要,是河北省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更是环首都区域把握时机、优化区域市场资源配置、实现华丽转身的难得机遇。
1. 北京都市圈扩散、拉动效应明显,“京畿”区位有望借文化大发展的时机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世界范围考察发现,大都市圈往往成为某个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只有科学、合理规划都市圈发展路径,才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同繁荣。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与北京接壤,到北京市中心只有50~200公里的距离,既处于现代区域经济学“增长极”理论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又据守首都资源向外扩散辐射的必由之道。随着地铁、公交等交通设施的完善,加之《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②和“东移南扩”计划,更进一步拉近了东部和南部县、市到北京的时空距离。近年来,北京市经济繁荣、市场经济逐步完善,“虹吸效应”将逐渐削弱,“溢出”需求日渐显现。2012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 801亿元,常住人口增至2 069.3万人,服务业比重已达到70%。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激增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功能过分集中,出现了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增加等大城市病,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市场分配资源的动力机制在逐渐发挥作用,创意人才、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使资源“溢出”扩散的可能性增大。
2. 北京经济文化发展拓宽了精神产品消费空间。“世界城市”的建设需要周边腹地支撑,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引领,首都文化产业彰显出巨大发展潜力。“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高于全市经济增速5.1%,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2%;且增加值逐年上升。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超9 000亿,增加值实现2 189.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2.3%③。很明显,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文化经济的逐年繁荣,居民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 469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1.3%,消费驱动型的社会形态逐步显现。投资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文体娱乐、科技、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速在40%以上;用于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的消费增长较快。
3. 产业升级转型政策助推文化市场发展。在文化创意被视为“第四波”经济动力的大背景下,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将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首都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正可借此机遇将环首都经济圈的绿色经济发展融入其中,在“大树下”谋求发展空间。河北省重视文化的发展,2004—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21.6%。为推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河北省颁布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又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环首都经济圈”发展,一要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二要以绿色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具体措施上,环首都区域按照经济特区的政策优惠程度规划,在土地供应、工商登记、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的支持政策,力度之大亦属罕见。从2011年起,河北省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每年1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还安排1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奖励和支持文化品牌创新。相关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如2012年承德市投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高达1 000万;张家口市赤城县投资225万元,建成了技术先进的神舟数字影院。
4. 文化资源丰富,天然生态环境优良,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广阔。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考察发现,环首都经济圈内拥有三祖文化、三国文化到元文化、明文化、清文化的悠长文化脉络,分布着遗存200多项,仅涿鹿一县就有三祖堂、合符坛等著名古迹17项。在这里,表现中华民族从纷争走向和谐的故事片《英雄时代·炎黄大帝》的部分外景拍摄地,已开工建设。从生态环境看,区域内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气候舒适宜人。不仅有潮白河、滦河等珍贵水域;还有距首都最近的天然草原——丰宁县京北第一草原、屏护首都的最高峰和被誉为京西“珠穆朗玛”的涿鹿东灵山生态旅游景区;更有被赞为华北“热海”中的“天然氧吧”、“避暑凉岛”的兴隆雾灵山生态景区。这些遗存和自然景观,为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环首都区域文化市场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环首都经济圈在市场化体制改革中,文化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观念上,开始有目的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主动发掘优势潜能。在影视拍摄基地、休闲旅游、商务会展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但是整体上,还未能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 与文化发展相关的经济、文化设施、创意人才等基础支撑力不足。因长期“虹吸效应”京冀经济发展极其失衡,环首都经济圈内“C型”贫困带长期存在,被称作首都的“灰项圈”。多年来,该区域不但未能“大树底下好乘凉”,还在人才、资源方面受到首都强磁场的吸引,加之张承地区又因保障北京生态功能使经济发展受限而陷入长期贫困状态。处于该贫困带的25个贫困县,贫困人口共有235.9万人,农民人均GDP不及北京周边县区的1/4,而且差距还在拉大[8]。2011年,涞水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1万元,房山县高达4.4万元。与经济落后相应,文化发展基础较弱,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交通条件、旅游配套设施,还不能为休闲观光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文化展馆的利用率不高,图书资料鲜有借阅;在现代化设施和高档次的影院、演出场所的设备、环境改善方面的投入还相当匮乏,数字电影院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尤其是文化核心竞争力发展急需的创意人才奇缺,不仅难以吸引高端原创人才和经营管理高手,而且人才向京、津的流失极为严重。
2. 文化市场因行政分割,区域一体化协调难度较大。一体化发展观念的缺乏,直接表现在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上。因行政区划的分割,环首都多数县市尚未能充分利用区域战略带来的机遇,项目设计和资源开发各自为营,难以形成“一体化”合力。更大的困境是,京冀发展目标差异导致跨区域合作政策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双方政府部门基于各自辖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以行政区划为界通过制定政策,主观分割统一的文化市场,造成人为协调的困难。北京以生态为取向,河北致力于发展经济。环首都区域正处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与之相随的高能耗、高排放、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着区域内绿色发展。“绿色”定位是双方协调的结果,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中,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难题。
3. 文化市场发展的产业意识缺乏。文化市场发展,以提供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享受的产品为基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尽可能延伸产业链条。环首都区域的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还不能完全摆脱发展事业的思路,不能娴熟地根据现代文化市场发展的规律开发文化资源,大部分还处在静态参观的低端开发阶段。对区域内丰富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的开发,多是依照传统方式做简单再现、修复和复制;对新项目开发,既缺少足以吸引眼球的创意,更不擅长以营销策划和品牌推广等产业化手段开发衍生品,产品的附加值很难实现。
4. 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一是先进生产要素不足,文化项目科技含量低。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冲击传统市场的当下,该区域以全息技术、数字化、全媒体为特征的新兴业态缺乏,文化消费核心价值难以形成引导力量;二是文化名品极其有限,名品传播力度不够。环首都区域除三国影视城、国华影视基地、香河家具展城、丰宁滕氏布糊画、大厂赵德平评剧团、京北第一草原、金山岭长城、野三坡百里峡的声名远播京津外,真正有品牌感召力的文化精品、名品极为缺乏,更未形成品牌企业集群影响力。
三、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文化市场建设路径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看出,环首都区域文化市场建设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既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也尚未认真思考这一契机所带来的发展空间。表现为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从上游原创到中游商业开发、生产加工,再到下游的消费和再生产的价值链不畅,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需从更新观念入手,逐步培育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以定位行业布局为发展突破口,并以科技力和传播力提升文化名品带动辐射效应。
(一)树立一体化市场发展观念,理顺产业与事业关系,培育利于创意人才生产的环境
结合环首都区域的“绿色”定位,借鉴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卫星城以及长三角区域文化市场建设的经验,本文认为,环首都区域文化市场的构建,需要在观念上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环首都区域14县(市、区),整体上既要顺应北京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又要统一规划部署,从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整体出发,协调统筹,避免内部恶性竞争。第二,合理对待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改变过去以发展文化事业的方法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文化遗存丰富并非文化产业发展的充足条件,遗存强调传承,并不强调产业开发。像《功夫熊猫》、《阿凡达》那样“无中生有”的创意,往往更能产生票房价值、产业价值。第三,重视创意人才生产的软环境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增值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创意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程式化。因此培养和管理这一类型的人才,只靠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还远远不够。针对创意人才的群体特征,既要多渠道挖掘人才,可通过专业创意竞赛、公开竞标、高薪长聘等方式发现人才,还要注重引进域外高端人才;同时健全人才薪酬考核激励机制,力求留住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
(二)依照“大北京”发展规划和文化市场布局,精准定位市场发展方向
“世界城市”建设的目标,亟需分散城市功能。根据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可推知固安、大厂及张家口、承德应被纳入首都不同层级的卫星城格局,且担负不同的功能。不同层级的卫星城文化市场规划,需要区别对待。还有,北京文化市场产业分布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一是产业集聚明显,拥有798艺术园区、石景山国家数字产业基地、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等30多个大型集聚区和高端产业环;二是区域分布清晰,文化产业大型园区主要集中在朝阳区、海淀区和通州区;三是集中在高端产业,主要有影视及新媒体制作、出版影视、IT业、艺术设计业、传统古玩业以及旅游业、主题游乐项目、艺术品交易等。同时,九大文化产业门类,运营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为传媒业,动漫面向儿童,需靠长时段的培养形成品牌,再通过品牌授权赢利,而电影院则主要靠票房分成收入。
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环首都区域在文化市场建设上,可考虑以下布局:第一,固安和大厂地处京津咽喉,在河北省规划中,将建设300万人口新城,将香河、三河、大厂整合建设京东新城,在此契机下可以考虑开发面向世界、面向北京、甚而面向天津市的高端商务会议基地和休闲度假目的地;也可建设高端创作设计、演艺的后期制作基地。第二,张家口和承德六县,地处京北,自然环境优良,可以观光农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开发原生态旅游线路、营造优质休闲目的地环境,为首都提供天然绿色屏障;也可以谋划文化产业下游的衍生品生产基地,以提供文化科技精品展示的专业化、定制化服务“前台”、“后台”,也可定位在衍生品研发制作的产业链环节。
(三)重视文化、科技等先进生产力要素,提高核心文化产品的增值潜能
环首都区域只有把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将文化科技力量注入自然资源联合打造,才能更好地提升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诸多的观光景点不仅要吸引旅游者前来,使人们在游览时收观景之趣,还要心灵舒展、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也就是要满足消费主体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涞水县的实景演出《印象野三坡》,以舞蹈为主,将歌唱、武术、马术、杂技等多种元素借声光电技术融为一体,展现了野三坡的悠远历史风貌和传奇文化图景。这一创意显著增加了景区门票收入和当地农家院服务收入。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需要创意,没有现代科技为桥梁,很难促成创意的实现。2012年美国福克斯公司将3D化处理的《泰坦尼克号》再次推向中国市场,上映仅两天票房就过亿元,其中3D技术是影响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在“千古文明开涿鹿”的涿鹿县,自1992年任昌华提出“三祖文化”以来,将挖掘展示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定为发展重点。至今,虽已有三祖文化广场、三祖祭祀大典等传承形式,但这些固化方式缺乏足够的视听效果和流动性。若把“釜山合符”所体现的民族融合、修德、创新等独特文化蕴含,借助数字化技术生动展示出来并加以保存、传递,将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开拓市场。
(四)以名牌打造和名品营销,增强文化价值的集聚、联动效应和辐射带动力
针对该区域普遍存在的区域文化宣传主题定位不明确、广告传播力不够等问题,可考虑从城市品牌、文化名品打造层面进行有步骤的传播议程设计。
1. 提炼县域核心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整体营销模式扩大文化影响力。整体城市品牌立体宣传展示不够,是制约县域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县域品牌是县域风貌的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与县域城市营销结合在一起,扩大影响力。在注重影响力的现代社会,城市营销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外,许多内地城市也在积极推广城市品牌。如,杭州市先后开展了“休闲之都”、“住在杭州”等城市品牌战略;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出名的晋中市,抓住明清民居建筑特色为城市品牌定位;秦皇岛以打造“疗养避暑圣地”为城市特色,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环首都14县(市、区)应针对本区域的资源特点,以“绿色宜居地”为重点主打县域文化品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
2. 巧借媒介传播,增强文化名品的影响力。一般说来,文化名品的声名远播往往得益于恰当的营销推广方式。在营销推广方面,环首都区域表现出方式单一、缺乏创意等不足,应注重与现代影视以及体育活动、展览展销活动紧密结合,借力各种媒介平台进行推广。以“神韵京畿”的文化理念为品牌核心,各县可以挖掘独特资源,制定巧妙的传播计划。兴隆县可以借在该区拍摄的《山中那个女人》、《青松岭》、《青松岭后传》、《千里无人区》等影视作品,在片头片尾加入对雾灵山、兴隆溶洞、六里萍森林等著名景区的插片宣传;金山岭长城景区除了借央视《国宝档案》、《走遍中国》里相关的影像记录、柯受良“飞跃”壮举,以插入式广告加大力度宣传自己,还可以筹划将抗倭名将戚继光修长城的传说制作成影视作品,用来展现滦平金山岭长城与北京长城的不同,借此将滦平的县域文化品牌传播出去。
注释:
①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区域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按照“1圈4区6基地”规划布局。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后增加“绿色”一词加以限定,明确区域发展方向。
②“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
③数据出自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201302/12/1218362660175.shtml.
参考文献:
[1]李仁贵.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评述[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1).
[2]朱玉清.国外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模式对推进廊坊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6).
[3]王锐.基于辐射理论的“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1,(5).
[4]武义青,张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8).
[5]李春山.优化资源配置 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基于公共财政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8).
[6]李景元.构建环首都经济圈与京津走廊的崛起 对接京津与都市区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
[7]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
[8]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3).
责任编辑、校对:叶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