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皓达 吕世军
摘 要 医德精神是医学院校生存、发展、传承的精神根基,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体现。针对当前医德精神日益式微的现状和大学生对医德精神的淡漠,重新理解大学精神的内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对于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德素养和提高整个医务界的医德品质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德精神 内涵 意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院校的精神文化在于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德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德精神的内涵
关于医德,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医德即医学伦理道德。纵观古今中外,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乃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二是,“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医德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笔者综合几种医德的概念,提出医德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形成的精神。例如,白求恩精神就是医德精神的典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医德精神不仅受阶级道德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公德的约束,体现了社会公德的要求。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同时又不断补充发展,具体来说现代医德规范包括以下几点:
(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精神。
1988年12月15日国家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第一条提到:“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一般说来,医患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医务人员处于主动地位,引导病人在医疗上进行合作的关系,因而对服务者来说不仅要有优良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从病人特殊心理角度出发,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笔者认为服务是一种意识,更要形成一种精神,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对病人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职业,认真履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对病人认真检查、认真诊断、认真采取治疗方法、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其次要做到尊重病人,每一位病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和同情,所以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病人怀着一颗同情和关爱之心。最后要做到为病人保守秘密。病人的心理是异常脆弱的,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保护。医务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责,学会换位思考,把病人的身心健康共同纳入到服务中去。
(二)热爱医学工作的敬业精神。
无论何种职业,敬业精神都是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体现在对工作负责,在行动上竭尽全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敬业精神更是医德的具体表现,对病人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更好地贯彻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医疗市场背景下应强烈呼唤敬业精神,提高医疗界整体医德水平。
(三)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同样是医德精神的具体表现。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本分和内在工作,而不是作为牟取利益的工具,医务人员不应该为了满足个人而损害病人的利益。
二、医德精神的意蕴
医德精神的意蕴即医学生以医德教育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弘扬医学道德、职业道德的精神所在。
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依据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医德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专业教师对当今的医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实践活动的锻炼、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进行陶冶、熏陶,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刻,就意识到医生的使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将医德精神教育作为医学生的职业前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注入医德的活水,将使社会整体医德精神进入良性循环。
三、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德对医学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医德的规范作用下,医学科学发展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如果失去了医德的束缚和禁锢,将会破坏伦理和生命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甚至可能会对社会及人类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保障。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是专业技能加高素质,所以医学人才除了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有高素质。因而在对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育才”,而应该更多地考虑“育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才能使医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学人才。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解决医患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普遍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部分道德素质不够高的医务人员思想产生变化,出现了违反医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医院与患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就是加强医德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医德精神教育。
四、医德精神意蕴的渗透
(一)校园文化中医德精神的陶冶。
在医学院校中要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雕塑、一幢建筑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所以,将医德渗透入校园文化中,从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从学术讲座、科学实验以及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都可以融入医德的元素,从而提高学校文化水平的同时使医德被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开展弘扬医德精神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医德精神的魅力、感受到高尚的医德精神对尊重生命的心灵触动,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二)课堂教育中医德精神教育的熏陶。
普遍来说,学生接受最多的教育来源于课堂,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加入医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公共课,还是选修课,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医德精神。另外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单独开设医德教育课程,从大学生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就让他们逐步的接触、了解、学习医德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德精神的锤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医德认知和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此方面,学校不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场所,比如医院,让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临床类医学生在其临床实习阶段更需要在实习中要求自己,在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中学会与病人交流、沟通、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的医德教育更直观、生动、具体,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实践教育中, “通过‘适应、‘巩固、‘提高和‘发展等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努力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品德高尚、体魄健全、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新世纪的合格大学生。”
医德精神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将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神圣和价值是值得每一个人尊重的!对于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更应该懂得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自身的医德素养,弘扬医学精神,不仅是对生命本体的敬畏,更是让全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索生命本源的价值所在,去善待、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更加理解生命价值,领悟生命神圣,尊重生命平等生存权。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吕世军,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注释: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许静.医德内涵探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49-50.
李本富.医学伦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8,第33页.
曾安妮,孙瑞琦,刘光第.新时期医德建设的内涵及规范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0(5):27-27.
刘光宇,聂瑞筠. 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决策&信息(下半月刊),2008,12,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