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读” 尝甜头

2013-04-29 19:36蒋清秀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6期

蒋清秀

摘 要:“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通过“读”,学生能达到理解、消化、吸收文本的目的,获得写作的本领。叶圣陶先生说:“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是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叶老的这段话指明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即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反复玩味课文”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来。

关键词:语文朗读;注重读;突出读;强调读

大纲中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今人有“读中悟其神”之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在“读”字上狠下工夫。通过引导学生“读”,来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看书和作文的本领。

一、备课时注重“读”

当教师的谁不会读?但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谈何容易。“下水方知水深浅。”“下水”朗读,能帮助教师掌握课文的基本要求和朗读技能;“下水”朗读,能使教师入文进境,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在教学中以情动人;“下水”朗读,教师能吃透教材,利于在施教过程中按训练重点和课文目标,灵活运用各种读法。为了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备“读”时,笔者总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读”的训练。如教材中哪个地方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什么时候读?等等。这些都得在备“读”时作具体安排。

二、教学中突出“读”

只有备课时注重“读”,教学中才能使“读”落到实处,真正突出“读”。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了粗略读、仔细读、反复读、表情读的教学方法,尝到了不少甜头。

1.感知课文粗略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粗略读文时要求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并在读中正音、释词。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从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读了课题后会提出如下问题:(1)“将”“相”分别指什么人?(2)“和”是什么意思?将相为什么不和?(3)后来将相和没和?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后容易回答。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不会出现“读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理解课文仔细读

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逐段阅读,抓住重点,弄清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层次,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常见的方法有:(1)抓题(段和文)眼,设问促读;(2)抓习题,选择地读;(3)抓视(听)觉,以“电”促读;(4)抓提纲,以读促诵。

例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来促读。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放些有关的录相资料,让学生熟悉教材的背景,从中找出的语言直觉,朗读时就能入文进境了。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篇、段,都是名家佳作,学生要能吃透,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领会含义反复读

抓住文章重点,有的放矢,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反复读,从“读”中体会出文章的深刻含义。

4.体会感情表情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强烈的情感。教学时,除了教给学生的朗读技巧外,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其它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入文进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改作文强调“读”

叶老说:“给学生批改,目的是使他们达到能够自批自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都比较稳当了。”要培养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除了注重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培养外,还得讲究方法。自改作文到底用什么方法好呢?叶圣陶说过:“修改稿纸不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纸放在口头上说说看。”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了“读”,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自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总结为这几句话:读文数遍,其误自见,精思细改,文从字顺。学生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语感”来发现问题;再对照本次作文的要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边读边改,力求文从字顺。作文修改好后,教师开始查“读”,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读更好)朗读自己的“作品”,督促学生读熟改好。检查合格的,可以在作文本上誊写;不合格的(包括“读”和“改”两个方面)给学生指出来,让学生再“读”再“改”,直到合格为止。在“读”—(发现问题)—“改”(解决问题)—“读”(品味润色)这一自改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激发了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教学中突出“读”的基本作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确实尝到了不少甜头。可以这样说,“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把金钥匙去打开一篇篇文章之锁。